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18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交流] 为什么存在邪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8-2020 20:2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为什么神居然允许邪恶存在是最让基督徒迷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常常被无神论者质问的问题:既然神是万能的、公义的、完美的,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还有罪恶?或者说,为什么神竟然允许罪恶存在呢?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或者说信仰问题:邪恶困境,The Problem of Evil.

基督徒的一般回答是,因为人的能力非常局限,我们无法懂得筹划一切的神的意图。很多事情,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不好的,但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却是好的。或者,从一个时间点上来看是不好的,而从一生甚至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确是好的。举一个例子,当孩子打疫苗时,往往不懂得扎针的短暂痛苦,一时红肿或者是恶心难受,是为了将来长久的健康。

还有一种哲学上的回答,类似于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表述。如果没有邪恶,怎么会有美善的存在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从伦理学角度来解释,邪恶的存在,使美的存在有了价值。

比如,我就经常想,中国知识分子的执著于刚正操守的信念,到底来自哪里?那些不无五斗米折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铮铮傲骨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知识分子,如果突然一夜之间我们再也没有了君子小人的分别,那么他们还会有兴趣和动力去争做有德君子,而对往往占尽实际好处的小人乐此不疲地谴责、并毫不迟疑地摈弃吗?

没有了恶,彰显美的意义何在?

对于邪恶困境,还有种种解答。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沉思第四号)里边的回答。

在我介绍他的解答之前,先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

什么是“思想实验”?

正如试管和砝码是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研究工具一样,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是数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工具。举一个例子:为证明亚里斯多德的一个关于自由落体的谬误,即,重的物体落得比轻的物体要快,伽利略其实也许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爬上比萨斜塔,拿两个不同的球去扔;而是做了一个非常出名的“思想实验”。大致是,想象你把一个重物和一个轻物用刚性绳子系到一起,如果亚里斯多德是对的,重物下降快,轻物下降慢,那么重物就会拖着轻物,让它加快,而轻物就会拖着重物,让它变慢,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们却是一个更重的物体,理当降落更快。显然,这是互相矛盾的。由此,他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谬误。

这个“思想实验”,记录在他在一篇非常有趣的小论文《De Motu》(拉丁文:《论运动》)里。(此书在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里都没有,亚马逊要卖70美金,所以我翻阅了另一本近似的书籍找到了。英文版,当然不是拉丁文的。顺便说一下,由于欧洲被基督教神学有效地统治了一千多年,拉丁文作为欧洲通用学术语言直到17世纪,是欧洲各国学者交流的通用工具,其重要性不亚于现在的英语。美国为常青藤大学预备的私立中学,迄今还把拉丁文视为必备科目。)

思想实验,其实是我们天天都要碰到的,天天都在做的。数学上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思想实验。简繁不一而已。如陈景润解决1+1=2的问题,以及费玛大定理的证明过程。(关于费玛大定理的论证,我写过好几篇文字。)

生活中的思想实验,比比皆是。例如,我们想去西澳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尝尝西澳的皇帝蟹。然而为了几个螃蟹开车一万公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如经济、二氧化碳的排放、安全性等等,都不值得。于是,比较之下,觉得还无论本地多么昂贵,买都划算些。于是,恰好一家新海鲜店开业,我们用低于市价很多的价钱买了一个5公斤的皇帝蟹。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店主这一笔买卖肯定不赚钱,如果不为赚钱,却甘心卖给我们,那么他开店就像亚里斯多德自由落体理论一样,自相矛盾。但是店主作为华裔,无疑是精通算数的。而开店他肯定是要赚钱,最后结果证明是,新开张,店主希望我们口碑相传一下,所以给我们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期待将来能够用其他的销售来补偿当下的损失。

笛卡尔也用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来证明神的存在。证明过程很简单,但是要理解它,你必须知道笛卡尔的基本思想。

作为现代哲学之父、伟大哲学家斯宾诺莎与康德等人的精神导师、解析几何创始人,他的思想其实很直白。

浓缩到一句话,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句拉丁文的神秘和误读都是哲学的荣耀。

笛卡尔的意思很明确,我能够确切知道的东西不多,除了我自己的存在。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在思考,包括想着“我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而思考的对象则不同,它们都是我那些会被糊弄的感觉器官如眼镜、耳朵、鼻子、手等间接“告诉”我的思考官能----大脑的,只有我在思考这件事情,是由我的存在直接导致的。所以,只有我在思考的这件事情,明白无误地证明了我存在的真实----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哲学,相当于把一个旧的知识大厦的根基挖掉,然后打下一个确定无疑的新基础。从此以后,几百年来,我们在这个“我思故我在”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个全新的体系。说他是现代哲学之父,是不为过的。其实,这种思想方式,也开启了一个严谨的理性科学时代:我们绝对不能对任何东西,轻易下结论,因为你能够确切知道的,只有你自己的思想。比如,亚里斯多德就胡说八道了很多东西,什么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是因为胚胎没有完全发育成形的缘故;牛顿也说光在真空下是直线传播的,但爱因斯坦却证明光可以曲线传播;等等。

笛卡尔如何从这个基本原则通过思想实验来证明神存在呢?首先,我在思考是确定无疑的,而我的思考肯定是由原因的,因为理性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事情是没有原因的。而我是有缺陷的,我的思考也是有缺陷的,然而我竟然能够思考一个完美的、无限的思考对象(idea,理念)----神,如果没有这个完美、无限的存在,我如何能有这个完美的、无限的思考对象呢?就好比,如果没有无穷大存在,我们如何能想象无穷大这个对象呢?如果没有三角形存在,我如何能思考三角形这个对象呢?确实,三角形和无穷大都不可见,但是它们的存在确是理性从最基本的原理通过“思想实验”证明的,就好象伽利略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错误一样。

当然,你可能不会同意他的这个证明方法。但无关宏旨,我这里要解释的是,如果有完美、无限、万能的神存在,为什么他不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却让“邪恶困境”困惑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在笛卡尔看来,作为一个完美的造物主的创造,人都有可以让人达到完美的理性官能----即头脑的。如果他等待理性完全发展成熟,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他绝对不会去做邪恶的事情。但是,人也还有别的官能,如眼睛,鼻子,耳朵,这些器官引起的肉体欲望---如性本能、饥饿本能等,它们往往不受理性完全控制,所以在头脑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就做出了不好的选择。好比我们面对一道选择,如果我们等到知识全部掌握了以后再来选择,肯定可以做对,但是处于考试时间有限----人生苦短,很多人都是急匆匆地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我不知道你对这种解释信服多少。比如,你可以说,神既然完美地创造了一切,为什么祂不预先把所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放在人的头脑里?这样人就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了。当然,这种解释就好比质问神为什么不违背祂自己创造的规律----如这里的生命从发育到成长的自然规律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的悖论,与导致数学危机的罗素悖论,或者说理发师悖论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这些悖论除了使用数学家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是无解的。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大意是说,在一个形式系统中,都可以构造出由这个系统公理所不能证明的“真命题”,因为这个系统不可能推导出所有的“真理”(不完备性系统。也许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不完备的系统?)。

举个例子,人类世界这个系统中,有很多公理,但是总有一些真理,是绝对不能从这些公理出发证明的。例如,神的存在就是无法证明的,也无法证否的。费玛大定理的证明过程,就强烈地暗示,往往我们无法证否的命题,最后很可能被证明是真的。难怪基尔阔凯尔说,当理性进入了辩证的两难,我们需要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

在我看来,笛卡尔的证明,有两重美感,与基督徒的信仰一致:一,信仰是对未见之事的信仰,是理性(也许不完美)的做出的最不坏的决定,而不是盲目的愚从。二,自由选择的权利是神先天赋予的,哪怕选择不是完全出于理性的。但这更体现了自由的可贵,因为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别人决定了的,那么就谈不上美丑善恶的判断了。

这时,我想起托尔斯泰的一片短篇小说,大致是说,主人公生下来就是个乖孩子,听话,读书。长大后,也按照别人认为好的方式去生活,兢兢业业工作、友善对待他人,平平安安过了一生。将死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痛不欲生。他想,自己这一辈子都在按别人认为的“好”的方式而生活,从来没有去想过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现在马上要死了,一切都来不及了。捶胸跌足之状,栩栩如生。他躺在病床上一面等死,一面痛苦地昼夜思索。最后,他想明白了。

这一切都是他的自由选择,没有人强迫他如何过一生,而人只有一次机会,无法通过重复实验来证明到底哪一种生活方式正确,哪一种是错误。那么,只要是通过理性的自由选择,那么无论是好是坏,正确还是错误,都无关紧要了。

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是正确的,什么事错误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而且你的信仰,需要来自于你的理性。因为那是你唯一可以确定无疑地知道的东西,而你的确有一个可以日臻完美的理性(读此文的时候,你也在思考。不是吗?),就好比基督徒常说,人都是按神的样子造的,并被赋予了理性和自由,我们应该努力,不要辜负这理性和自由,不要让自己的欲望在本可以臻于完美的理性之前做出错误的选择,凭着信念,最后,我们必将被“模成”基督的完美样子。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那种哲学、或者说信仰,如此美丽动人。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春浅 + 100 谢谢分享!
行者之心 + 5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2: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我对佛教完全不懂,所以对杨先生的研究,不能妄加评论。

以前翻译《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认识一个国内朋友,将纯粹理性批判用佛教思想来翻译。

我觉得,既然叔本华说,不懂康德的就不是成年人,那么我们先要不带任何思想前提,就用康德本来就传承的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洛克、休谟、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先来真正搞懂他才是正道吧?

用佛教思想来理解康德,也许会对康德进行误读?

所以,我没有继续和他讨论下去。

不过,《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critique of pure resaon》这本书翻译成《纯粹理性批判》是错误的。critical不只是贬义词,而且是个褒义词。例如,如果一部艺术作品获得了critical acclaim,那么就是很了不起的评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3:02 | 只看该作者
杨先生的“就我讀康德的理解,上二段所提到的心(mind ),思想形式和「純粹理性」是指意識( consciousness) 。 哲學史話中提到「這一批判無疑是思想的『生物學』,因為其中不但研究到概念的來源和它的演進,並且分析受自遺傳的心的形式。」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意識,心,思想形式或者純粹理性的概念是建立在生物物質的基礎上, 因為它「受自遺傳」。”

这种理解也许有问题。先验知识不是来自先天,或者遗传。先验是一个拉丁词,a priori,是一个副词,意思是不需要用经验就能XXX的。例如,how can we have knowledge a priori,准确的意思是,我们如何能先验地获取知识,而不是像很多人翻译成我们如何能获取先验知识。当然很多情况下,这个拉丁副词被用成了形容词。但是关键时候,不能用混。

哲学是很抠字句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3:2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心』等于一个立法者

是个很有趣的提法。在康德笔下,好像没有心这个说法,正如洛克写《人类理解论》,康德说的是人类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

人类的理解力是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利用一个个范畴(康德非常引以自豪的概念,他自己说,比亚里斯多德的范畴概念要完备)将经验分门别类形成知识的能力,所以理解力本身也是一个官能,faculty,像眼睛耳朵鼻子一样。

然而理解力之所以能这么做,却是被时空和宇宙一切所塑造而成的。所以究其源,“心”不是立法者,立法者还是自然。

所以,最后,康德只能说,理性的能力是巨大的,但是理性也是局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3:53 | 只看该作者
另外,《纯粹理性批判》一书非常难读。诘屈聱牙。我推荐youtube上的牛津大学、哈弗大学的的系列课程,结合英文版。我听了几遍,受益匪浅,准备再听几遍,期待融会贯通。

光靠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The stroy of philosophy是根本无法理解本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4:57 | 只看该作者
顺便提一下,康德有一句话很能作为概括:

Concepts without intuitions/perceptions are empty, intuitions/perceptions without concepts are blind。

这是即抨击了休谟(经验主义),又抨击了笛卡尔、巴克利(理性主义)。康德这个不到五英尺高的书呆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简直帅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5:25 | 只看该作者
而且,中文对这些书的翻译简直是糟透了。例如,thing-in-itself,noumenon,翻译成“物自体”,而不是物之本体;understanding翻译成悟性,而不是更准确正常的理解力;sensibility翻译成误人子弟的感性,而不是感觉能力。

例如,威尔杜兰特书里的一句话:"the understanding can never go beyond the limits of sensibility“被译成了:“悟性绝不能超越感性的极限。”这种翻译除了文字上好看,很让人不解,如果译成:“理解力绝不能突破感觉能力的限制。”就准确和易懂很多。

所以,我建议读中文哲学书籍一定要谨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5:47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例子,三联出版社翻译的“哲学的故事”版本,关于斯宾诺莎的这一段完全译错了

“He had a pretty daughter who became the successful
rival of Latin for the affections of Spinoza; even a modern collegian
might be persuaded to study Latin by such inducements. But the
young lady was not so much of an intellectual as to be blind to the
main chance; and when another suitor came, bearing costly presents,
she lost interest in Spinoza. No doubt it was at that moment that our
hero became a philosopher.”

居然翻译成:“这位老师有个娇美的女儿,她为了求宠于斯宾诺莎,成了学习拉丁文的出色竞争者。。。。”

这里准确的意思是:斯宾诺莎在苦学拉丁文的时候,碰到了这个漂亮女人,让他对拉丁文的爱有了一个竞争对手。然而这位小姐对成为知识分子的兴趣不至于让她对其他更重要的机会视而不见,在其他追求者的贵重礼物诱惑下,她对斯宾诺莎失去了兴趣。。。。

中文翻译之后,这一段优美而深刻的英文失去了一切光彩。真是暴殄天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6:58 | 只看该作者
为了理解杨先生这篇文章,我又迅速地将《The story of philosophy》中康德这一章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部分读了一遍(貌似它是此文的主要论据):

这里维尔杜兰特主要谈《纯粹理性批判》的三个大问题,超验审美、超验分析/逻辑、超验逻辑论证法/辩证法 (Transcendental Esthetic,Transcendental Analytic,Transcendental Dialectic)(大部分中文翻译把transcendental翻译成先验,这是错误的。超越经验的,和先于经验的先验,是两回事。Esthetic是个古怪的词,愿意是感觉和知觉,望闻问切的意思,但是康德用这个词,有哲学上的含义,所以我把它译成审美,这样翻译,让我很享受。Dialetic一般翻译成辩证法,但是辩证法这个词已经完全被我们大陆的政治教育毁了,所以,我把它按本意译成逻辑论证法。)

结论是:

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是我们内在故有的解释和理解现象世界的模式,科学上的两难,例如无限不可经验、但有限也不可经验:宇宙的无限无法想象,宇宙的起源也无法想象。就是因为这种模式的结果。

灵魂、自由意志、必要之存在---神,这些无法证明的东西,都是本体,不是现象,那么人类的感觉、统觉、和理解力作为理解和解释现象的官能,是无法触及这些东西的。

这就是所谓纯粹理性在科学和信仰上的局限性。

总之,康德开启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难怪站在康德肩上的存在主义者基尔阔凯尔Kierkegaard不无遗憾地说:一切真理,都是为我而真的真理。以及不无解脱地说:“to think is one thing, to exist is another -- ”

因此,leap of faith就无可避免了,无论是信仰耶稣还是信仰佛陀,信仰本身无高下正误之分。

通过用思辨方式来证明谁对谁错,或者谁更高明,都是徒劳可笑的。

归根结底,这两句话:

What you choose to think of,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do think of.

What you choose to believ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do believe.

是现代文明迄今为止最睿智的话,所谓教育、所谓生活,都是离不开这两句话的。

所以,我选择不去学习佛教、相信佛教,是因为基督信仰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0:27:41 | 只看该作者
附言:
康德名字叫做Immanuel Kant也许一种巧合,但是含义深远,因为在犹太语里,Immanuel意思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神与你同在,康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2-8-2020 21:44:26 | 只看该作者
欧阳兄又出强帖

这个帖子内容太丰富,待我明天抽时间好好读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2-8-2020 22:20:36 | 只看该作者
行者之心 发表于 12-8-2020 21:44
欧阳兄又出强帖

这个帖子内容太丰富,待我明天抽时间好好读读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对杨凯先生帖子的回复。我怕找不到。重新发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3-8-2020 15:13:12 | 只看该作者
对复杂哲学问题进行讨论时,自然语言的多义性会产生很多误解。所以真正严肃的讨论或许应该使用更为严谨的数学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3-8-2020 15:22:47 | 只看该作者
逻辑和理性通常只在有穷的范围中适用。一但上升到无穷,许多先验,逻辑都可能失效。
哥德尔不完备性的根源在于有限公理,而真正无限世界中,有限公理终究会有障碍,最终导致矛盾或者不完备。

除了需要无限多公理外,这里还举一个常规逻辑在无限中失效的例子。数学中实数域最基本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无限序列中会失效。(过一段我会在神奇数学系列中给出这个例子)

如果我们认为上帝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些的,有限的认识加有限的理性(逻辑)终究无法真正认识无限,所以对上帝我们下的任何结论都可能要么错误,要么根本没有意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好期待男神再次刷新我的认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3-8-2020 15:24:06 | 只看该作者
欧阳京 发表于 12-8-2020 22:20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对杨凯先生帖子的回复。我怕找不到。重新发出来。

@annahw 小蜜蜂,这些对杨老师文章的回应有可能让杨老师看到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我去喊他,嘿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13-8-2020 16:30:41 | 只看该作者
行者之心 发表于 13-8-2020 15:22
逻辑和理性通常只在有穷的范围中适用。一但上升到无穷,许多先验,逻辑都可能失效。
哥德尔不完备性的根源 ...

没有系统学习康德也可以得出这种结论,温兄了不起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3-4-2024 18:07 , Processed in 0.057349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