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六旬老人的澳洲生活日志连载(已更新到2012年6月18号) [打印本页]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1-12-2009 19:31
标题: 六旬老人的澳洲生活日志连载(已更新到2012年6月18号)
2009年12月1日

登陆悉尼

我和老伴经过办理签证,进行体检,准备行装等一系列的忙碌,终于该远赴澳大利亚了,那里是我们的三女儿,女婿民居住的第二故乡。

我们于13:30坐上东航MU271航班,2小时后抵达上海浦东,20:05又转机乘坐MU561航班,飞往悉尼。1万多公里的航程需飞10个小时。

12月1日清晨悉尼时间6点半(北京时间3点半),老伴打开舷窗,惊奇地喊出声来:“快看,太漂亮了!”啊,舷窗外,天际展现出了一条红色的早霞飘带,飞机在蓝色的天空缓缓前行,机身下面漂浮的朵朵白云,像轻纱在漫舞。十分钟后,早霞飘带里露出了红色的圆顶,圆顶徐徐上升,渐渐地,无比耀眼夺目的金白色光芒在万里高空普照,四射,那景色惊人的绚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如此辉煌灿烂的日出,第一次体验什么是“耀眼”,简直太美了,太震撼了!万里高空之下,就是我们即将抵达的世界最古老的大陆之一,南太平洋的大陆洲——澳大利亚。

机舱内没有开灯,阳光穿透进来,感到天大亮了。

下了MU561航班飞机,进入海关。两眼看到的全部是洋人,洋文。老伴笑着说:“这下可好了,我们俩都是文盲了。”

我们跟着出关的中国人群向前走,手推着随身的三件行李,在转盘处领取托运的五件行李,进入安检。老外看着行李移动带旁的电脑屏幕,把我们的拉杆箱提了出来,打开,认真地细查着里面的物品。他指着“中国茶叶”桶和“鱼饵增色剂”询问,我马上拿出女儿为我们做的汉译英纸条,指着“China  Tea”和 “Cooking  Ingredient”,他“Ok”了事。我们顺利出关。只见女儿从护栏外飞跑过来,喜笑颜开,喊着“爸!”“妈!”激动地拥抱了我们。

女婿此时正在机场外面的某街道停车等候我们,为了节省很贵的停车费(半小时7澳元),他接到女儿的电话后,才迅速开车过来。八大件重100公斤的行李把他们的轿车“小白”塞得满满的。我们向三个月前女儿就预订好的酒店驶去。

入住酒店

这是一幢挺独特的旅店大楼,共50层(地下10层),座落在繁华的City(市中心)。我们使用着专门的钥匙才能上电梯、进客房。客房有两套彼此独立的双人卧室(各含卫生间),宽大的双人床属于“国王”型号的(床的大小按“国王”、“皇后”、双人、单人分类);客厅里电视、沙发、桌椅质量好;最独特的是还有洗衣房(洗衣机、烘干机)和厨房,厨房备有做饭、用餐的设备、餐具:燃气灶,冰箱,微波炉,烤箱,洗碗机,面包机,锅碗碟瓢勺刀铲等等,一应俱全;110多平米的客房清洁舒适,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很人性化;楼顶有游泳池和桑拿房,都可以随便享用。

老伴舒服地在浴盆里泡了个热水澡,去阳台抽了烟。小阳台裸露在外面,圆桌,铁藤椅,严密的玻璃门隔绝了烟味。女婿指着客厅房顶安装的一个金属孔说,那是烟雾探测器,室内如冒出烟味,马上自动报警,甚至会被罚款的。

这个被定为4.5星级的酒店客房令我大开眼界,没有见到一位服务人员,全部由一系列规范程序进行着严格的经营管理。女儿说,退房时,客户非常方便,交了钥匙尽管离去,如果房间没有丢失损失东西,5天后,押金会自动归还到客户的信用卡里。这个星级酒店,费用不菲,560澳元/24小时。聪明的女儿早在旅游淡季的9月就预订了优惠价180澳元/24小时。我们准备在这里住两晚,360澳元,合人民币2200元。

我们用餐具做了豆腐汤,加热了肉包子和甜玉米(又甜又嫩),喝着牛奶(奶味醇而浓),还有水果:哈密瓜,葡萄。

悉尼城市一撇

下午,女儿和女婿带着我们俩游览悉尼这座海港城市。表面看,街道不宽,布局有些凌乱。女儿说,早期这里是海港,街道、房屋的布局是为装卸运载码头货物应运而形成的。这儿中世纪的欧式古建筑与现代化楼宇交错辉映。当街小店铺林立。马路上公交车不多,车型挺大,乘客很少。私家小轿车川流不息,时不时出现拥堵。红绿灯奇多,“三步一哨五步一岗”,甚至相隔几十步远就有一处。行人欲过马路,需手按键钮,待闪现绿色人行灯时才能通过。不见自行车,因马路不宽无自行车道。偶见头戴帽盔的年轻人骑摩托车疾驰而过。人流较多,高大的白皮肤欧洲人、澳洲人,黑皮肤卷发的黑人,棕色皮肤的中东人,黄皮肤的亚洲人,一一闪入眼帘,但仍以澳洲本土人为最多。这里是澳洲最繁华的都市,这里是悉尼的City(市中心),悉尼最繁华的地段。平时街上也就相当于北京回龙观街上的人流,但是中午高峰时段,能与西单相比。只是哪里也见不到警察的踪影,更没有北京街头的“交通协管员”,可见这里的交通已相当井然有序了。
我们来到海德公园。这是一个无围墙的街心公园。女儿说,这里的公园都是这样的,无栅栏,免费进入,在澳洲随处可见。我被这里的大树所吸引,高大、粗壮、光滑的树干,足有2层楼高,墨绿厚实的小树叶连成一大片,树冠尽情伸展,遮天蔽日,树荫下十分凉爽,树形很美。喷泉周围的铜铸雕塑是一个个持刀挥剑的武士,告诉着人们一战时期欧洲人奋战的历史。

我们来到了澳洲最大的天主教堂:圣玛丽娅大教堂。纯天然石结构,用赭色的砂岩石砌成的建筑古典庄重气派,建设它前前后后用了100多年时间。走进这座宗教殿堂,顷刻间就被它的庄严肃穆震撼了。这里高深幽静,一排排精致的深褐色座椅,排在过道的两侧,教徒们定期在这里虔诚地祷告,举行宗教仪式。五彩的玻璃窗绘制了一个个经典的圣经故事。主教、牧师传经布道的前台,支架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翻开的圣经书。熟悉的那幅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油画,是这座殿堂的神圣主题。澳洲人主要信奉两大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视上帝为神,对上帝顶礼膜拜。

我们参观了一处百年前的铸币厂。当年陈旧的车间厂房,铸造澳币的设备、工具及生产情景的图片,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历的真实点滴。

我们还路经一座兵营,曾是关押海外犯人的监狱,不免费参观。

我发现这里的公园内、街道旁、博物馆前,都矗立着一座座铜雕,雕刻的是曾经开辟、建设这座城市的功臣、英雄,有坐骑战马的英国总督,披挂利剑的将领,高举战刀的士兵,一个个威严、显赫,栩栩如生。对此,同行的女儿和女婿的朋友解释着:“澳洲人并不在意这里曾是英属殖民地,他们对这段历史反而怀有尊重、感恩之情。他们敬重当年的开发者,认为这些英国先驱者是优秀的。”政治、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在这里如此淡化。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心态和民族文化。

女儿一路为我们讲解着澳洲的开发历史,宗教故事,翻译着碑刻上的说明文字。女婿则一刻不停地寻找角度、捕捉镜头,为大家拍照。

我们一路行走,来到了悉尼情人港,悬空的单轨架桥上,一面面彩旗迎风飘动,上面画着一个张嘴大笑的可爱男孩,正渴望着圣诞节的降临。情人港岸边,一个个咖啡桌旁坐着休闲谈笑的年轻人,慢慢酌饮的老年人。与太平洋衔接的情人港海面上,飞翔着白色的海鸥,一只只灰色的鸽子旁若无人地站立在我们脚旁。中国古人那 “天人合一”的理想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诠释。

然后,我们坐上悬空的环城单轨车来到了悉尼的唐人街。晚餐,女儿、女婿带我们进了一家日本餐馆。这里生意红火。一间间木质阁子内食客们在用餐,轻声细语。笑容可掬的日本姑娘碎步轻走在席间。这里顾客点菜使用电子屏幕板,只要点击图片,不一会儿,服务员就准确无误地送来你要的菜肴了。

我们吃着生鱼生虾蘸芥末酱油,三文鱼豆腐火锅,日式拌菜,还有牛舌,鳗鱼寿司。对这些日本料理,我们虽吃不惯,但还是一扫而光。一桌费用57.1澳元,女儿还说真便宜。老伴几乎未尝,他说:“这日本料理把我给料这儿了。”

为了老伴的晚饭,我们走进了一家新疆餐馆。要了一大碗牛肉汤面,老伴满意地连声称道,吃得津津有味。这家餐馆生意不错,席间落座的主要是中国人,也有中东人,还有20几位学生在聚餐,大部分是澳洲学生,还有中国学生,可能是学生的Party,很可能是中国学生引荐来这里的。只见一位澳洲女生眼盯着食盘迟疑着,另几位澳洲男生则用刀子、叉子用着中国餐8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18-6-2012 10:05 编辑 ]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1-12-2009 19:48
2009年12月2日

维多利亚女王广场

清晨,我们漫步在悉尼大街上,进入了维多利亚女王广场,这是一座商场。哥特式的三层楼房,精美的建筑,古典的色彩,雅致的陈设,令人惊叹;名贵的服装,时尚的礼品,讲究的西式餐点,尽显着这里的优雅与华贵。彩灯闪烁的圣诞树直穿三层楼顶,渲染着喜迎隆重的圣诞节气氛。少许年轻人或老年人,静静地在咖啡桌旁用着早餐。什么是西方文明?什么是西方时尚?在这里可以感性的窥见一斑。

岩石区、悉尼大桥与歌剧院

我们坐上了悉尼的555路公交车,这是环绕City的免费旅游车。女儿、女婿礼貌地与司机微笑,相互问候。我们在岩石区码头下了车,它是200多年前英国库克船长率领20多名英国水手远渡重洋,登陆澳洲的地点。

前面响起了号角声,三个黑褐色粗糙皮肤的土著人,袒露着前胸后背,正起劲地敲打着特制的木棍,鼓吹着2米多长的长筒,演奏着独特的乐器。中间长凳上坐着一位丑陋的白胡子老者,满脸堆笑左摇右晃。我笑嘻嘻地坐到他身旁,他交给我2根光滑的圆木棍,要我和声敲击,始终友善地微笑,他面前摆放着盘子,散放着稀稀落落的澳元硬币。女儿说,他们在请求募捐,不捐也没关系。我们离开时,他们还在快乐地自娱自乐,奇特的混合声响震天动地。

我们又来到一座白色的陈旧建筑面前,这所房屋是被逐放的英国犯人的驻地,犯人被强制劳动,开发着这片土地。屋内阴暗,墙壁斑驳,地下还铺设着一根根铸铁管道,锈迹斑斑。

沿着节节石阶往上行,我们站在了悉尼大桥上。这座历时8年建成的著名钢铁大桥,由1400名工人建成,使用了500多万吨钢材,600万个手拧铆钉。这个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横跨在悉尼港湾上,它沟通了悉尼城的南北两岸。港湾南岸高耸着一座座商务大厦,旅游公寓,北岸高档私人公寓此起彼伏,富有的阶层居住在这片黄金地段。

蓝色的太平洋流入海湾,站在大桥上,俯瞰四周,一栋栋漂亮的豪宅错落有致,碧绿的树木点缀其间,湛蓝的天空,轻飘的白云,碧绿的海水,人在画中,美妙绝伦。空气清爽,四周的景致像刚刚被水洗过的一样,那样清新、透明、洁净,一尘不染。我们仿佛置身人间的天堂。

从大桥石阶而下,走不多远,悉尼歌剧院印入眼帘。享誉世界的非凡建筑就近在眼前,蓝天,绿水,奶白色的贝壳造型,如此精美绝妙的画面!伍重,这位伟大的丹麦建筑师给澳洲,给悉尼,给全世界留下了永恒的佳作。女儿讲着悉尼歌剧院设计与建设的曲折艰难历程,我们仿佛徜徉在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画廊中,尽享着人类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当我们来到皇家园林时,已经下午了。这里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整齐划一的痕迹,一棵棵参天古树、芳香各异的花草自然而舒展,体现着自然的美。草坪厚实柔软,人们随意坐在草坪上休憩,或静静地躺在暖暖的草地上沐浴阳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三个小孩游玩,最小的坐着小推车里,母亲那样安详,平和。富足的社会与美丽的环境,赋予了澳洲人十分轻松的心态和闲适的生活。

太平洋的海滩

坐上悉尼的555路公交车,在港湾下车。海面上一艘艘巨大的渡轮,停靠在岸边,它等待着承载游客,还有南来北往的上下班的人。往返一趟12.8澳元/人。我们坐上了游轮,向对岸驶去。海风徐徐,碧蓝的海水微波荡漾,波光粼粼。极目远眺,无尽的海洋没有边际,这就是伟大的太平洋,一览无余,触手可及。渡轮行驶在更加宽阔的海域时,船身摇摆动荡起来,感觉有些晕眩,接近岸边时,平稳了许多。

登上海岸,啊,无限延伸的一片海滩哪!碧海,银沙,划艇,冲浪,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兴致勃勃,脱掉鞋袜,卷起裤腿,跑向大海。白色的海浪翻滚着,呼啸着,涌向沙滩,我们欢快地惊叫着,任凭冰凉的海水浸没小腿,感受大海的爱抚。

海浪里,浪尖上,勇敢的冲浪人挺直地站在冲浪板上,迎着一浪接一浪的波涛一往无前,令人敬畏。一组男女青年,手抱划艇,迎着海浪,在哨音声中开始了无畏的比赛。几个赤膊的光脚青年人,在沙滩上来回奔跑,浑身黝黑,满脸通红,进行着沙滩健身运动。生命的活力,在唯美的大自然中尽情张扬,四射。

一位母亲,笑眯眯地手牵着她的儿子,在沙滩玩耍。这个光身子的小孩,也就1岁多,还兜着纸尿裤,刚刚学会走路,在沙滩上摇摇摆摆地迈着步,来回一颠一颠地,欢喜极了。妈妈索性把纸尿裤脱了,他痛快得很,乐颠颠地跑向海水,忽然发现前面白色的海浪排山倒海般地冲击过来,嬉笑着扭身掉头就跑开了。他一会儿站着撒尿,然后双手用沙土掩埋尿迹,一会儿呀呀叫着,小脚丫浸在海水里,开心极了。母亲只是笑吟吟地站在一旁,不说也不管。今天的气温只有19度。国外的孩子从小就去适应大自然,长大以后,他们的抗寒能力确实强。我们几个人都是长衣长裤,并不感觉暖和。而老外们,几乎都是短袖短裤,光脚凉鞋,真耐冻。这除了他们营养好、遗传基因等原因外,还与他们自幼就经受着大人对他们的磨练很有关系。

赌城
静谧的夜幕下,女儿、女婿带着我们进了悉尼赌城。这里展现了澳洲人夜生活的另一面。这个灯光似明似暗、闪烁不停的不夜城,令我们感到非常新奇。整个大厅回旋着音乐,男男女女,各种肤色,表面看似一副副平静悠闲的样子,却难以掩饰他们内心的急切与渴求,每个身临其境者都被磁铁般吸引着,欲罢不能。参赌的方式很多,打老虎机,推扑克牌,转盘押数字等等,我看到不少亚洲人的面孔。整个大厅没有喊叫与嘈杂之声,赌徒们在一个个赌摊前或落座或站立,安静、文明地下着赌注。燕指着一个高台阶的门厅,说那里是专供这里的常客豪赌的,设施很好,利于餐饮、休息。

为了让我们体验一下西方规范的赌博感觉,女儿在服务台出示了我们俩的护照,填表,办理了我俩参赌的手续,交了10澳元,一定要我们试一把。我推老伴坐在了老虎机前,在女儿的指导下,老伴自作主张地开始了操作,结果也就十分钟就输掉了。年轻时在农村土炕上就经常玩“淘宝”赌博的老伴,在现代化赌具面前不知所措。他还不服气,竟然说这种玩法没有技术含量,全凭运气。女儿让他爸再过一下瘾,他坚决不干了,嘴里说没有什么意思,其实是怕再输,而且肯定会输。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11-12-2009 20:52 编辑 ]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1-12-2009 19:57
2009年12月3日

新南威尔士大学

清晨,我们退了旅店,驱车去了中国城的一处菜市场,这里经营的都是我们熟悉的水果蔬菜,价格与超市也差不多,黑发黄肤的华人经营着自己的摊位,用英语与顾客交流。

我们驱车直奔女儿和女婿读研的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这个澳洲排名第四的大学。女儿和女婿在这里攻读硕士一年半,刻苦勤奋,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为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熟悉社会、学习语言及后来的就业及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这所大学享受澳洲政府免2/3学费的优惠条件下,还花光了出国前积攒的全部积蓄30多万元(人民币)。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周围是一片十分宁静的土地,没有了City的繁华与喧闹,路旁林荫间一处处民宅(house),一栋栋低层小楼(unit),几乎见不到一个行人。

大学地处幽静的环境中。这是一所面积并不大的校园,远远无法与宏大的北大清华相比,然而该所大学在全世界的排名却前于北大清华。
学校的建筑并不辉煌显赫,普普通通,与它在世界的大学排名好像难于挂上钩。但十分干净,绿化很好。

学校虽正值暑假,但图书馆、计算机房里仍有学生。一些学生在草坪上拍毕业照,一些学生还在教室上课。我探头看见打开房门的不大的教室里,只有十几位学生听课。一位女生正坐在座位上,对着坐在讲台的教师,说着什么,教师满头银发,笑容可掬,亲切地倾听着,神态举止真优雅。女儿说,这是课堂上常有的现象,学生不时地打断老师讲课,随时发问,师生相互研讨,学术氛围很好。忽见一名女生在教室外面打手机,女儿说,学生只要跟老师打声招呼,进出教室很随便的。

我们在女儿和女婿曾在这里就读的建筑环境学院、环境管理学院的楼前拍照,走进里面见到了他们昔日学习、课间休息的地方。还在当年他们住宿1年半的公寓楼前面拍照。最后去了学校餐厅,不大的餐厅里面的四周是各国风味的餐吧,有澳洲本土的,土耳其的,意大利的,印度的,日本的,韩国的,还有中国的,这些餐吧的生意相差不多,因为下了课的师生,会不断调节自己的胃口,随意选择,付了现金后,端上美味,在餐厅中间的四人或二人餐桌前就餐。学校像这样的餐厅很多,还有的学生会去校园外随便吃点什么,所以这里用餐并不拥挤,非常便当。

急于回家、归心似箭的老伴催促着开车回家。我们终于结束了悉尼2天半的游玩,向着290公里远的堪培拉进发。

回望悉尼,这座仅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城市,昔日的海港,今日的商业中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人气最旺的经济中心,国际化都市。它不具有皇城北京的气派,也没有商业化上海的绿酒红灯式的繁华 ,更没有“金融帝国”之称的香港的紧张与快节奏。这是一个既洋气又朴实,很温馨,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特别是它那画卷式的风景,无比清新的空气,平和、闲适、轻松、随意的百姓生活常态,是与一般城市的最大区别,令我们欣赏,难忘。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11-12-2009 21:00 编辑 ]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1-12-2009 20:13
2009年12月3日——6日

沿途

“小白”飞快地奔驰在悉尼通往堪培拉的高速公路上,一路没有收费站,高速不收费,只有路旁的指示牌告诫司机此行路段的时速,女婿严格按照要求控制着行驶速度。沿途车辆极少,更鲜见人影。

沿途两旁是平缓的草坡,黄色的草地急缺雨水,但并没有枯死,它的生命力极顽强,只要受到雨水的滋润,颜色就变绿了。这里的冬季雨水较多,那时草滩就全泛着绿色了。夏季雨少,草变成黄的了。

黄草坡上,偶尔闪过的农舍,自由自在吃草的一头头奶牛、马群、羊群,沐浴在阳光下,好一片田园风光。

走了3个小时,进入堪培拉的一个区镇,名叫岗嘠林(Gungahlin),之后,车左拐右拐,终于停在了女儿、女婿家前。




这是一座由深灰色木板栅栏围成的独家庭院(称house),占地460平米。木结构的单砖住宅,拥有三间卧室,一间书房,两个客厅,一个厨房,两个卫生间,一个洗衣房,还有一个车库。房子总面积约200平米。剩下的260平米,即是室外面积。这套住宅(house),共47.7万澳元,贷款25年,每周还贷款600澳元。

这里是南半球。整套房子坐南朝北,迎接日照。中间8米长的过道,将所有的房间分为南北两侧,太阳从东侧(右手)出来,西侧(左手)落下。我们来到南半球,方向感常常错位,连一向以太阳来确定方位的老伴,都晕了。以上这个方向的描述,是在女儿反复纠正下才弄明白、写明白的。

各个房间有着各自的特点功能,其中5个房间都铺了满屋的地毯。家具安排、家电使用都摆放得当。与国内一般家庭的家具不同的是,衣柜、书柜、橱柜、储物柜全都是壁柜式,嵌在墙内或紧贴墙面,柜子的利用空间很大,而且房间显得宽大整洁。家电比国内一般家庭多出的有:烧烤炉,四个炉盘的电炉,洗碗机,电动缝纫机,吸尘器,修草机,烤面包机,蛋糕机等。

特别要提的是那个能停放两辆车的大车库,女儿、女婿已把它改造成储物库了,车子则停在大门前的石子坡面上了。以后有了更多的收入,还要置办乒乓球案子或台球案子,再把它改造成室内健身房。他们买来木板、木条自己动手,做了好几个木板架,挂上布帘,摆放着暂时不穿的衣物啦,劳动工具啦等等,还有两辆自行车(山地赛车),画板架,体育休闲用品及其它杂物。这个大车库顶棚开了两个灯饰天窗,靠自然光就解决了照明,节省了不少电。

整套房屋色彩美丽和谐。外面墙赭石色,屋顶呈现一定的坡度(马脊梁),砖红色,临街的库房银灰色。室内各个房间的墙面、壁柜、房门、窗框都被女儿、女婿用涂漆重刷了一遍,共刷了8间房和走廊的墙面、5个壁柜、13个房门、13个窗框,共用了2个多月的工闲时间。在国内从未干过这些活的他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他们说,这儿的人们都是这样的,因为这里技术工人的劳动价值很高,请人来做很贵的。浅浅绿的走廊,浅浅黄的卧室、客厅,奶白加灰色的书房,淡粉色的卫生间、洗衣房,奶白色的皮沙发,红色的沙发床,棕色的餐桌椅,棕灰色的竹藤茶几和竹藤椅,再加上与各个房间色调相配的窗帘(女儿用缝纫机做的)、墙上一幅幅精致的画框以及6盆生机盎然的鲜花,使你不能不为主人独具匠心的布置而赞叹,被雅致的美所感染。住在这里真的很舒心。

院子里则是与室内迥然不同的另一番荒芜景象:唯一显出绿色朝气的是紧靠一段围墙边的两小排树篱,足有3米高,还有一棵长成的枝叶茂盛的小树及叶子有些发黄的一大簇兰花。两片土质较硬的荒地上草皮发黄,一片红砂石地上乱七八糟地堆着干树枝、烂树叶。院子里的墙角有一个储水桶,这个直径1米、高2米的金属桶,银灰色,上接口与屋檐下的粗水管相衔接,一片片大瓦片铺成的坡面屋顶,利于雨水顺势流入水管内。下一次雨,能存上满满一罐水,可以节省不少水。

院外大门前的一片土地,没有树篱,四株兰花长势还可以,就是东一株西一株的不成图案。草枯黄着,也亟待整理。一棵3米之高的桉树,据当地人警告说,必须趁它还小赶快砍掉,否则它会疯长,落叶巨多,甚至危害房屋(如果长大了再想砍,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否则要罚款,而且要请园林工人来砍,砍一棵树要很多工钱)。这棵有害之树,树干被女婿用锯条一点点一点点地锯了一圈深深的刻痕,仍枝繁茂叶,也亟待处理。

整理庭院

我们四个人讨论了救治院子的基本方案。老伴开始大显身手,女儿和女婿在一边帮忙。

手脚麻利、体力仍然比较充沛的老头子,几天的功夫,已把院子整出个眉目来了:一片片荒地深挖半尺,将烂树叶填埋,然后用土覆盖,平整好,浇灌,日晒沤肥,待用;干树枝用砍刀休整好,捆绑好,为日后蔬菜搭架待用;用买回的红砖斜插式地码齐围成一片片的小园子;从专门服务于庭院建设的特色超市,买回了蔬菜种子:小葱,西红柿,茄子,豆角,黄瓜,将它们种在一小块菜畦里育苗;在院内的树篱旁,刨了10多个坑,浇水,把一大丛兰花分割成10多个单株,分别栽在坑内,又用买来的灰色石砖拦围;院子里的两个大花盆,分别移植上了一棵金桔和一棵柠檬。那棵桉树也终于寿终正寝了。

女儿非常惊异她的爸爸如此神速和能干。老伴掩饰不住地自豪一番,我年轻的时候如何如何: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干不过我啦,这点活儿要放在从前,一天就齐活啦,云云。不过,老头子毕竟不比年轻时候了,一天下来也叨叨腿疼、身子累,但一两天后,就缓过劲儿来了。孩子们心疼爸爸,一再喊着:“收工了!”但他们拗不过这倔老头子。老伴还跟年轻时一样,太急脾气。

晚饭后已7点半了,四个人来到院外门前的草地前,准备把才从10公里外的苗圃超市买来的12棵树篱栽种下来。这时,只见马路对面的邻居过来了,这是一个澳洲本土老头,头发花白,个头不高,比较瘦,哇啦哇啦地对女儿、女婿说着,比划着。原来,他在告诉我们正确的栽种树篱的方法。他说着说着,不过瘾,索性动手干起来了,一会儿用锹挖土坑,一会儿抡镐刨草根;这还不过瘾,索性从他家搬来了一袋子东西,是他从悉尼买来的有机肥:牛粪,洒在坑内,然后浇水,然后横看竖看,把树篱摆放进坑里,边做边讲,好不热心哪。女儿给他钱,他不要,笑着硬塞了回来。后来他又转身回家,抱来一袋子草木屑,用来覆盖在树篱四周,防止日晒以保持水土。老头是个澳洲农民,娶了越南女人,老伴住在悉尼,他每星期都回悉尼,这里也是他的家,房子大部分都出租了。他说,他的院子里种了很多蔬菜。我想,一定长得特好。这时,过来一个强壮的赤膊小伙子,笑着一旁观看,看着看着,也参与进来动手干开了,这是老头家的租房房客,是个泥瓦匠。

我端出新沏的一壶绿茶,请他们喝,女儿翻译着,说这是中国茶。他们很客气,笑着喝了。老头总是面带微笑,挺爱说,把女儿、女婿逗得一个劲儿笑,真是一个幽默快乐的老人。我们边说边干,栽这12棵小树篱竟用了2个多小时。临别,我也生硬地一个劲儿说“thank you! thank you!”这是我面对面接触到的第一位澳洲人,还是个澳洲老农民,如此纯朴、热心,又是如此乐观、幽默。我想起了一句话:“帮助了别人,自己会更快乐。”

到目前为止,用在园林建设的费用已达640澳元了。澳洲老头说,搞好一个园子,要很多钱的。


小镇

这里是堪培拉的一个区镇——岗嘠林。

这里天空总是蓝的,比悉尼淡一些,飘着轻纱般的朵朵白云。向远望去,四面环山,周围是缓坡的黄色草滩,延绵起伏,二三里路远有两个淡水湖。放眼看去,这里就是一个有着乡土气息的小城镇。一天到晚,这里永远是宁静的,宁静得感觉不到还有旁人,如果不是偶尔有一辆汽车在门前驶过,就好像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只有我们一家人的存在。

这里正值盛夏。清晨,你还在睡意中,就被枝头“叽叽喳喳”鸣叫的小鸟唤醒了。白天日照强烈,尤其正中午,走在外面,皮肤有灼烧感,干热干热的。夜晚,温度骤降,很凉爽,二三级的夏风吹来柔柔的,出去遛弯,还得穿长衣长裤呢。

这里每家都有两个墨绿色的垃圾桶,稍大些的盖子是黄色的,它是专门盛装回收垃圾的:金属、硬质塑料、废纸、电池、环保包装盒等等;另一个盛装普通生活垃圾。每到周三早晨,家家的两个垃圾桶就自觉地摆放在马路边,等环卫工人来倾倒。平时,它们都放在自家门前。规范的硬件设施,自然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用不着像国内似的,不停地说教,却收效甚微。当然,国情不同,我们人口太多,实行起来难度大。

每户门前都有一个1米高的邮筒。下班回来,女儿时不时看看里面有没有邮件,一些保险通知单啦,催缴某个账单啦,圣诞卡啦等等。我问,别人会不会拿走偷看?女儿笑说,根本没这回事儿。邮筒利用率还挺高,这里的人们还是很愿意以传统的通邮方式相互联系的。

穿过几条马路,走出约七八分钟就能到超市。一次,我和老伴站在斑马线旁等着过马路,没想到正行进的汽车立马停了下来,没等我们弄明白,只见司机频频挥着手示意我们,我们才醒悟这是在对我们让行。我想起女儿告诉过我们,走斑马线可以径直走,不必避让车辆,车是让人的。我还是不习惯,因为在国内过马路避让车辆生怕出车祸小心翼翼的,已经太习惯了。

离我家步行10分钟有四家大超市,“Woolworth”,“ALDI”,“Big W”和“COLES”,物品齐全,琳琅满目,所有的大小商品,均使用包装,用塑料筒、盒,环保纸盒,环保纸等,购物真方便。如需购买华人特别的商品,比如 “饺子粉”啦,“六必居黄酱”啦,就得在女儿单位附近的华人商店购买。与国内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收款员各个都笑眯眯的,总是先问候你一声,然后动作麻利地点击价格电子屏,把货物一份份分装在塑料袋里,一点不吝惜。我说,够浪费的。女儿也有同感。收款员边工作还边与你聊上几句,最后还要微笑着道声晚安。这里人少(下班时间人多一些),选物、交款快捷,而且购物推车可以一直推回家,然后就放在家前的马路边了事,超市会定期收回推车的。想起在国内,我们每次沉哼哼地提着从超市所购物品回家的情景,更能体会到这里已然成熟的管理的人性化。

房后,正在建设三个刚刚获得批准的项目:图书馆,体育健身馆,学校。为这些项目的建设,还开过民主会议,征求居民的意见。这是一片红色的砂石地,工地上大吊车、运输车运转着,但工人很少,也看不到多么忙碌的景象。女儿说,这儿工作节奏慢,也不赶工期,双休日工人都休息,还不知道何年何月建成呢。

离这里5公里远,有一个周六集贸市场。那里,农民摆出自己的瓜果、蔬菜、土特产,以比超市便宜的价格出售。逢周六,小城镇的人们就熙熙攘攘开车来这里购物。我问这里的电子秤准不准?因为我没有发现公平秤。女儿笑说,好像没有人怀疑这个问题。而且,无论到哪里购物,包括这个集散地,都没有砍价一说,人们买了、称了、交了钱就走人。

在集贸市场旁边,我们发现有一个马场,数十匹马在马厩里拴着。女儿说,这些马是个人的,平时寄养在这里,到了节假日就领走,骑马玩,玩完再送回来继续寄养在这里。这里的人爱骑马,还爱坐马车郊游。果然,我们望见一驾马车由两匹马拉着,后面马车上悠闲地坐着一家人,他们颠颠地优哉游哉去了。

夜晚,我们老小四口出去遛弯,环绕着居民小区漫步。一栋栋house,都设计、建设得那么精致,颜色的搭配协调、很养眼。每家每户的门前,都很讲究绿化,排排树篱修剪得整整齐齐,开着紫色、白色小花的植物点缀着草坪,一棵棵不知名的品种各异的树木郁郁葱葱,用乳黄色的、白色的、深蓝色的小鹅卵石铺就的甬道伸向家门,还有的住宅,已是圣诞树挺立,五彩的小星灯盘旋在屋顶、墙头、窗玻璃上耀眼闪烁,迎接西方最隆重的节日——圣诞节了。啊,真是各有情调、百家争艳。我们不停地驻足观看,赞赏不已。偶见庭院前,一对老夫妻相对无语闲坐着,那么安详;年轻小伙子手拿水管子浇着花园,看见我们微笑着一句“hello!”的问候,他的怀孕的妻子站在一旁,那么幸福。


湖边垂钓

岗嘠林这里有两个淡水湖,一直吸引着我们。终于得空儿,能去湖边垂钓了。老伴拿出他从北京托运来的海竿、仿生鱼饵、鱼斛、捞鱼抄子和小座椅,统统放在车上,女婿开车全家直奔2公里外的湖泊去了。

这个湖真美呀。蓝绿色的湖面很开阔,湖水清澈得很,泛着微微波纹。对岸边一栋栋红色、白色、灰色的住宅像童话世界里的小屋,在苍翠的树林里时隐时现。湖水里游动着一群群黑鸭子,“呷呷呷”的声音带来了生机,划破了这里的幽静。几只红嘴黑天鹅见岸边来人,迅速游拢来,以为我们给它喂食来了。

除了我们四人,这里再无人影。岸坡上有一处烧烤台,按动电键,一会儿,烤炉铁盘就发热了,这是专门给湖边垂钓、休闲人提供的。旁边还有一个自动饮水柱,一扳动提手,自来水就喷入口中。哈哈,要是钓上鱼来,在这里就能吃得香喝个够喽。

老伴以前在北京钓鱼时,使用的是普通钓竿,坐着小马扎,十三陵水库边一呆就是大半天,要以极大的耐心守候。因为要来澳洲,听说在海边钓鱼,鱼又大又多,二女婿向东托朋友,专门给买了一根六七百元的海竿。

今天来到这宽大的湖面,只他一人垂钓,心想,这回肯定能钓足实了。谁想,越心急,越理不清鱼网线,线缠绕在一起,摘了半天。终于转动鱼线能钓了,又不会甩杆。他就像个运动员,索性在岸边练起甩海竿来了。一下,一下,再一下!女儿一个劲地给她爸叫好,越甩越远了。这哪是钓鱼来了,简直是练习臂力来了。我们终于耐不住性子,沿着湖边往前走去,撂下老伴一个人练他的甩竿吧。

忽然,我们发现靠近湖边的浅水处,有两条足足1尺多长的鲤鱼游动着,清清楚楚哎!孩子们反跑回去大呼:“爸,快来,这里有大鱼!”老伴提起海竿就走,女儿女婿和我紧跟其后,拿小椅子的,背鱼套的,提鱼斛的,一路小跑,好嘛,整个一个伺候到家的护卫队!

老伴眼睛都绿了,看来这两条鱼垂手可得了。他一会儿甩杆,来回地晃动着仿生鱼饵,鱼不上钩;一会儿静静地钓,两眼直钩钩地不眨一下,鱼仍不上钩;一会儿轻轻向前探身,几乎把钓线上的鱼饵送到鱼的嘴边了,还是不上钩。怪了,难道澳洲的鱼不认仿生鱼饵?那么逼真的活泼的鱼儿,对澳洲鱼怎么就产生不了诱惑力呢?鱼傻?鱼太饱了?已经下午1点多了,该回家了。

我们终于尽兴而来,遗憾而归。

女儿一回到家就上网,专门搜索“钓堪培拉湖鱼的鱼饵”。此地网民回帖还不少:什么面包啦,玉米啦,小虾小鱼啦…….热心肠的人真多。老伴又跃跃欲试了。


向往

我们还没有时间去堪培拉的City,那儿距离岗嘠林约13公里。女儿和女婿说,等到双休日带我们游览一下那里,领略一下澳大利亚的首都——该国的政治中心的风貌,什么国会大厦啦,国立大学啦,中国大使馆啦,战争博物馆啦等等。

才来几天,我就已经喜爱上了这里。岗嘠林,不同于北京的城市闹区,北京虽日益现代化了,但人来人往的摩肩擦踵,人满为患的躁动嘈杂喧哗,居住并不大舒坦;也不同于我学生时插队的内蒙古小昌汗,小乡村虽天空碧蓝、绿野广袤,但那里的人太土太蔫头耷脑,商业化程度差,生活水准低。而岗嘠林的环境既有自由自在的田园风光,犹如乡村,又能过着精致讲究的生活,像现代化都市,特别是这里的人们悠闲,轻松,彼此信任,追求活得怎么更美好、更快乐的境界。地广物博人稀,天时地利人和,难道这不是人类宜居的地方吗?关于社会的诚信度,在这里我已经有所感触和体会了,很想写上一写。女儿说,妈,你还没有更深的体验,再过些日子就有很丰富的内容写了。那就后续吧,题目就定为“诚信的社会”。

当然,我们可能很难融入这里的社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语言,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也是我们难以真正下决心在这里定居并得到更大的快乐的原因吧。古人云,故土难离,但这已不是现代人的观念了。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向往美好的生活,并与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共享,能实现吗?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11-12-2009 21:18 编辑 ]
作者: didart    时间: 11-12-2009 21:11
真漂亮,羡慕~~
作者: didart    时间: 11-12-2009 21:13
写的非常好!
作者: lymmd    时间: 11-12-2009 21:20
先恭喜一下,祝二老生活得愉快!
文笔真不错,赞一个。
作者: OZOZ9    时间: 11-12-2009 21:54
真喜欢这么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祝你们在澳洲过得开心
作者: a_lian    时间: 11-12-2009 22:12
标题: 祝俩老在澳州吃的高兴,玩的开心|!
我公公在这边时,总觉得这儿太安静了.
但称赞这边的天气,早晚凉,白天热,很舒服.
作者: urban2000    时间: 11-12-2009 22:34
文笔很好,祝二老澳洲生活愉快~
作者: xinghai_su    时间: 11-12-2009 22:37
很朴实的描述!!!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11-12-2009 22:47
写得好好噢
作者: 文华815    时间: 11-12-2009 22:57
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对澳洲生活的感受
作者: Dreamhouse    时间: 11-12-2009 23:08
写的真好!

看到人家去澳洲退休
想到自己,但是到我们要去的时候
孩子还小呢!

羡慕,真羡慕呢!
作者: shaly    时间: 11-12-2009 23:23
你们很适应这里的生活啊,我爸妈死活不愿意过来
作者: 夜深沉    时间: 12-12-2009 01:09
羡慕二老  
作者: omom7    时间: 12-12-2009 19:36
写得真好!一看就是很会生活很好相处的老人!
作者: 退休养老的人    时间: 12-12-2009 21:19
好羡慕楼主的女儿还有爸妈可以孝顺,希望2老在澳洲生活的愉快
作者: yanalxy    时间: 13-12-2009 19:24
祝两位老人在澳洲生活如意
作者: xiaohaiou    时间: 14-12-2009 17:00
写的真好  很生活很感性  很细腻  看出来楼主阿姨是真的很享受  那里的生活   我什么时候能去 将来让我爸妈也 享受一下  澳洲的阳光  就好了   呵呵  祝福
作者: tm_nicole    时间: 14-12-2009 17:12
真的很羡慕二老,希望我的父母们将来也能这样很快的适应;
另外,祝:二老吃好、玩好!!!
作者: 御风    时间: 14-12-2009 18:14
愿两位老人好好享受澳洲的生活.
作者: yiyangmama    时间: 15-12-2009 17:49
有这么懂得生活又文才超人的母亲,真是让人羡慕!祝楼主二老快乐得享受新生活!
作者: susan166    时间: 15-12-2009 17:56
好贴,回去就给我爸妈,婆公看
作者: dandanma    时间: 15-12-2009 18:36
写的真好,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啊,祝愿二老生活幸福,笑口常开。啥时候也能把我爸爸妈妈和孩子接来啊
作者: lovesunshine    时间: 15-12-2009 20:59
写得真好啊,阿姨以前是老师么,呵呵!

看阿姨的适应能力,加以时日,一定能完全适应新生活的
作者: tm_nicole    时间: 15-12-2009 21:20
LZ,我知道你是谁的父母了!!!
作者: sunny_ye    时间: 16-12-2009 00:06
羡慕!
祝福二老在澳洲的生活一切顺利!
作者: frozen_heart770    时间: 16-12-2009 12:32
祝两位老人在澳生活开心,幸福!
我要多向你们的乖女儿学习啊!


作者: tanliyoung    时间: 16-12-2009 14:36
祝福两位~~~
作者: 清凉薄荷    时间: 16-12-2009 17:48
阿姨多写点,哈哈。祝您二位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6-12-2009 18:49
原帖由 lovesunshine 于 15-12-2009 21:59 发表
写得真好啊,阿姨以前是老师么,呵呵!

看阿姨的适应能力,加以时日,一定能完全适应新生活的


谢谢!我是北京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已退休7年了。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6-12-2009 18:51
谢谢大家的鼓励!我还有不少感想,将陆续发在这里。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 独立小桥风满袖    时间: 16-12-2009 18:56

祝福两老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6-12-2009 19:02
2009年12月7日-11日

女儿女婿做饭负担减轻了

为我们的到来女儿和女婿都请假已到期,女婿7日上班了,8日女儿也上班了。早晨他们差15分8点起床, 15分钟洗漱、梳理、穿戴整洁得体,然后带上早点和午餐及牛奶水果等,动作那叫一个熟练快速呀,8点准时开车出发。女婿先把女儿送到9公里远的单位,堪培拉市规划局,再绕一下开14公里去自己的单位,一个给排水工程研究设计公司。晚6点俩人准时到家。

女儿的单位——规划局,属于政府机构,每天的工作量基本也就二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上网啦,出去买点什么啦,发呆愣神啦,轻松得要命。想起孩子在国内贸易部工程研究设计院工作的5年,几乎很少有双休日,早出晚归,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是不正常的,经常做设计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连轴转。超负荷的工作有时把孩子累得呕吐。虽然设计院的工资在北京地区算是高的,但长此以往身体垮了,挣钱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

女婿作为澳洲环境管理专业的工程师,在一家私人公司工作,公司员工少,人际关系单纯,这正是老实、内向性格的女婿喜欢的工作环境。同事中有澳洲人、捷克人,印度人,韩国人,一群年轻人合作相处得很愉快。该公司是堪培拉为数不多的给排水设计公司,从不轻易加班。倘若有急活儿,即使加班都给较多的加班费,那老板也得陪着笑脸提出请求,若遭拒,也没辙。

这里员工的午饭大多数人都是从家里带来再加热,少数人到外面随便买点儿吃。不像在国内,单位食堂有工作餐。我们没来之前,每天小两口回家忙忙叨叨做晚饭并留出第二天的午饭,常常为做什么饭而发愁,常常忙不迭地刷了锅瓢碗盆已经9点多了。现在可好了,到家就吃饭,然后打包好次日的午饭,每天变着花样又可口。俩人虽然抢着刷碗,那也幸福多喽。

澳洲人让我汗颜

晚饭后半小时,四人就出门遛弯去了。以前,他们平时很少有锻炼身体的时间。这下子,我们要求他们饭后百步走,长期坚持肯定对身心有益。一天,我们沿着淡水湖边走,远远地看见有人在钓鱼。女儿说,快去,好好跟人家老外学学怎么让鱼上钩。我们一句“hello!”的问候,走近了这位小伙子。小伙子用的是海竿,拴在鱼线上的也是仿生鱼饵,站在湖边,笑眯眯地,慢慢甩竿、收竿,轻轻松松,后面湖边的长座椅上坐着两个年轻姑娘笑嘻嘻地看他钓鱼。老伴的动作其实与他是一样的。等我们再次返回来的时候,老伴眼尖,喊着:“嘿,鱼上钩啦!”只见小伙子正收着杆,一条6寸长的小鱼!可能有半斤。我们都给他鼓起掌来了,他兴奋地谢谢我们,那两个女朋友也笑着围拢过来。当地人说
小伙子钓上了一小条红鳍鱼,我们给他鼓掌,他说:“thank you!”

女儿解释说,本地有着严格的垂钓要求:钓上来的鱼若小于规定的尺寸,是不能要的,必须放生,而且鱼的品种不同,对钓的条数、斤两都有相应的细则。如违反就会罚款。我看看四周,没有巡视的检查人员哪,钓上多大的鱼也没人知道啊,像那天湖边只有我们四个人,违规了无人知晓,那如何监督呢?女儿说,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管理,反正万一被发现就会狠罚,一次罚款高达800澳元哪。她对我们很不放心,坚决地说,一定要严格遵守行规。她回去就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千叮咛万嘱咐我们一定要遵照执行。

女儿说,这儿的人都很规矩,很自觉,做事很认真的。我看到湖边牌子上画着:禁止游泳。多热的天,你也绝见不到一个耍水的。湖面上游来游去的好几百只天鹅、鸭子们,也不会遭遇捕杀的。一次,一位移民朋友,意外地得到了一只野鸭,就拿回家杀了炖了。正好几个老外来家做客,移民朋友就热情地请他们品尝焖在锅里的美味。老外高兴地刚要吃,听朋友说是野鸭子,当下就沉下脸来,放下碗筷,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们,令中国人好尴尬好羞愧。

女儿还告诉我,一天,一位邻居先生敲门,手拿纸和笔,向女儿女婿说明着发生在他们居民区的一件事:X号,大门前的草坪上,杂草已经长到快一米高,这家人家也不修剪,影响了镇容,也容易虫蝇孳生,大家准备联名上诉,要求镇政府强制他们修剪杂草。希望女儿女婿也能同意签字。女儿欣然在诉状纸上签了名。这要在国内会怎样看呢?“这是我的自家门前事,你干涉得着吗?吃饱了撑的,多管闲事!”然而,这里,居民的公共意识、主人翁意识已然形成。在我们国内,大家都是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接受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常常是口号喊得震天响,年年讲,代代讲,却“雷声大,雨点小”。人们对闲事能不管就不管,尽量不招惹麻烦,甚至对侵犯了自己权利的事都忍,息事宁人。今天,在人家“私有化”社会的民风面前,我汗颜了。那天,我们遛弯正好经过x号门前,这家的草坪已修剪平整了!

我望着这儿美丽的山山水水,更加懂得为什么这里的天这么蓝,这里的水这么清了。澳洲人爱护自己的家园绝不因贪婪而破坏大自然的环保行为已蔚然成风了。令人敬畏,钦佩!国人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渐渐地也会耳濡目染,改变我们的不良习俗和习惯的。

我见到的华人

女儿女婿家门牌4号。 6号,59号居住的是华人。这几天,他们知道我们来了,都登门相见,热情地端来自己做的烧饼,送来一包包菜籽,还有鲤鱼块,就像见到亲人似的,满肚子的话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

(1)邻居胜英

6号,女主人叫胜英,今年51岁。出生时正是国内大跃进年代,那时喊出的震天动地的口号是“超英赶美”,要“胜过英国”,她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一番快言快语的开场白,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说,你现在不是“胜英”了,是“圣英”了,移民到这块英属地,你这不是“朝圣英国”了吗?她笑着连连说,“告诉你们,这里是天堂,真的是天堂哎。”

她是南京人,已来这里居住20多年了。丈夫20多年前变卖了全部家当来这里打拼,在“6.4”之后,借澳洲政府给中国留学生无条件移民的空当,移民了。他从赌城的一般工作人员做起,现在悉尼工作还没有退休,那里有一套住宅。

她当年一点都不懂英语,在国内是话剧演员,来这里做了很多苦工,很不情愿在这里生活,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生活富足起来了。女儿女婿在堪培拉工作,为了离女儿近一些,就在这里又新购置了一套house。

她经常一个人在堪培拉居住,闲赋在家,房子出租了一部分。她看见女儿、女婿最近新安装了一个能接受国内电视节目的电视卫星接收器——“大锅”(1000多澳元)。渴望看国内节目的她也趁着技术工人的来临,把她家的“大锅”改装了,这回她可以看个痛快了。不管走多远,走多久,乡音对海外华人来说还是最亲切的。

(2)邻居老太太

59号,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两个人携家刚从生活了10多年的新西兰移居到澳洲不久。这两个在国内硕士毕业在国外博士毕业的学者,目前都在堪培拉大学搞生物科研工作。澳洲的薪水比新西兰高出35%。他们有一儿一女,女儿已读公立高中,学习很好;小女儿4岁上幼儿园。
特别要提的是这家的老太太,是女儿的妈妈。老人几次来我们家探访,都遇到了闭门羹。今天我们刚从湖边回来,她就敲门来了。老人很寂寞,特渴望与人聊天。落座后,就叙说开了。

她73岁,广东农村人(初中文化),老伴5年前去世,有三个儿女,大儿(双学位硕士)在墨尔本,小儿(双学位硕士)在加拿大,女儿(博士)在堪培拉。她主要居住在大儿处,因大儿孩子很小,需要她帮忙。她说,她的孩子们之所以都来到海外,主要是太受不了国内的坏风气了,贪官的压制啦,人际关系的周旋啦,油头滑脑不会,讨好领导又搞不来。

我注意到她缺了2颗牙,问怎么没镶?她说,这里治牙太贵了。拔一颗牙都要200澳元哪。明年要跟儿子回国,卖掉她丈夫生前单位分的房子,埋葬丈夫的骨灰,有机会弄弄牙。还说,年纪大了,有可能这是最后一次回国了。因为腿脚不好,走路很累。想去加拿大看看小儿,都恐怕难实现了。

前些时,突然走路摔倒了,头磕在地上,人事不知。女儿叫了急救车,送到医院抢救,住了10天医院,也没什么毛病,就是低血糖引起的摔跤。所有的花销,包括医治费、住院费、在医院的吃饭费,都由医院负担,她只花了急救车费,很贵,700澳元。她享受的新西兰移民待遇,到这里都能享受。只是由于未上相应的保险,所以使用急救车还要自己掏钱(上了保险是免费的)。这里的居民在医疗上的福利:看病的诊治及医疗仪器使用都免费,药费一次33澳元以上的部分是免费的。住院所有费用全免。

老太太现在最大的苦恼是寂寞。在新西兰时,住在中国城,那里结识了三四十个华人老人,每天可开心了。来这里二三个月了,没有人气,觉得这里的华人比较冷淡,而且这里的空气不如新西兰清新,山水不如新西兰绿,气候没有新西兰舒服。

她说,你们夫妻两个人每天在一起,不会感到寂寞的。她在四年前加入了基督教,过去根本不信有神,现在也不信,只是出于好奇去华人基督教教堂听了听讲圣经,发现很有道理耶,如何做人做事真的讲得很好。我说,你活了一辈子了,还需要听别人讲怎样做人做事吗?她说,要的,还要的。

她们全家人都入教了。来到堪培拉,每逢周日这一家子就开车去教堂进行10点的礼拜活动,包括读高中的外孙女。不同的是,大人们听华语圣经的布教,外孙女则听英语的布教,听英语圣经讲解的都是中国留学生们。时不时教会会派车免费带教徒们去远地游玩,她很开心。她说,这周日你们愿意去吗?跟我们一起去吧。我说,可惜这周日我们要去樱桃园采摘,以后我们一定去看看。老人说,加入教会,感觉就不寂寞了。
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的需求是多么迫切啊。人类对高品质的生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3)精神抑郁的老人

女儿女婿的移民朋友Susie,就是与我们一起在悉尼游玩的女孩,已经移民,短登后12月底再回国。她与我们分开后,又参加了一个华人旅游团,去布里斯班和墨尔本游玩。回来我们又一次见面,她给我们讲了同团旅游的一对60多岁的老人的事情:

老太太很开朗,老头怪怪的,行动迟缓,目光呆滞,一路旅游不与任何人讲一句话。听老太太叙述,老头可能患了抑郁症。老头在国内有着自己一份很成功的事业,虽已退休,仍被返聘,干得风风火火,能挣很多钱。儿子在澳洲,他们已办了移民,好像从现在到明年他们必须住够一年,否则移民失效。为此住到这里,老头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没有了一辈子习惯运转的忙碌生活,没有了亲朋好友,没有了成就感带给自己的无限喜悦,非常失落,郁郁寡欢,日久积郁,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为了缓解老头的郁闷,老太太报了这个华人旅游团,出来换换心情。王钰说,随行的旅友们,得知了这些情况,都一路关心他,帮他疏导心理。虽然有时好转一些,但情况还是挺严重的。有一天,老头突然一个人跑到街上,大喊大叫,像疯了一样。旅友们好难受。

一些中国老人,因儿女在国外,也许并不情愿地来到异国他乡。虽然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很好,但语言的障碍使得他们无法融进当地社会,华人又极少,情感交流缺失,精神世界荒芜,为儿女辛劳一辈子的老人们在晚年时仍在继续付出,继续做着牺牲,另一种牺牲——心灵的牺牲。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不难解决的,第一,关键在本人,不断调整心态。我们不能因某些外因的变化,而改变乐观、豁达的生活观,改变平和、放松的心境,这样我们就能适应新的环境,创造新的美好生活;第二,作为儿女,要多关注、关爱父母,记住,别忘了:除了自己那份打拼的工作、成长的孩子外,还有你的将心灵之痛隐忍、深埋、唯恐给儿女带来麻烦的爹娘。

(4)澳洲中国老人的独特一景

才来这里一星期,就遇到了几对中国老年夫妻。

一天,我在湖边草地上打太极拳,老魏在湖边垂钓,耳边一声:“你好!”,中国的问候!扭头一看,一位个头挺高的头戴遮阳帽的老人,微笑着向我们打着招呼。黄肤黑眼的中国人!他推着一个童车,上面坐着一个大眼睛的白人小孩。我们亲热地交谈起来。他和老伴是北京海淀区人,来这里是给女儿看孩子,女儿在司法部做会计工作,嫁给老外,小孩10个月了。这个看起来足有1岁多个头的洋娃娃,白里透红、壮壮实实,亲热地搂着姥姥的脖子。姥姥说,看孩子很累,一个人根本弄不了,这不老伴也来了。奶奶爷爷在墨尔本,人家根本不管。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很感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的父母这样,对儿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底下最无私、最富于奉献的父母当属中国。

女儿对我讲,国外的老人认为,孩子成年后,就得独立,决不能还要父母养活,如果赖着不走就哄出去。他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锻炼孩子做事、干活及生存的本领。不像中国父母过于娇惯孩子,更没有国内现在的怪现象,都大学毕业了,也不努力找工作,在家里当“啃老族”。在澳洲当儿女成家后,儿女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结婚,买房子,生孩子、哺育孩子都是儿女自己的事情,父母基本不会给予承担。父母老了也不用靠儿女养老,很多老人住在老年公寓,老人们很愿意在那里,很快乐。

我说,他们的亲情肯定不如我们浓喽。女儿说,其实他们感情也挺好的,只不过他们就是这样的思维,他们习以为常,尽量给对方也给自己更大的独立自由的生活空间罢了。

又一天,我们在超市购物,正低头看价格标签,旁边响起一句问语:“你们是中国人吧?”我抬头一看,嘿,面前站着两个中国人,50多岁,一男一女,肯定又是一对夫妻。我们亲热地聊了起来,也不购物了,只顾一通聊,把人家过道都挡上了。

他们是天津人,来看望女儿,就住在湖边,女儿在房地产评估中心工作,丈夫与女儿同岁叫皮特,是澳洲人。他们住3个月就回国。特别盼女儿快点怀孕,生了外孙,好趁着还有精力帮着带孩子。哈哈,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看来几乎所有的中国老人来此,目的都很明确——辅助儿女,“春蚕到死丝方尽”,并以此为满足和幸福。这就是可爱的中国老人的幸福观。

为了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充实快乐,这几天,女儿在网上发帖,联系堪培拉的岗嘠林区镇的中国老人,谁愿意打太极拳?谁喜欢垂钓?建议大家加强联系组织起来,并留下了家庭电话。她为我们煞费苦心地寻找玩伴。

回帖挺快。有一个女孩说,这个联络方式太好了。可惜她父母已回国了,在澳洲时居住特寂寞无聊,她那时怎么没想起这样做呢?
还有一个女孩打来电话,她兴奋地说,她山东的爸妈每天在堪培拉的格里芬湖边钓鱼消遣,很愿意结识中国老人哎。

一位65岁的老人,与女儿在网上联系,夸赞女儿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后又打过电话来,说自己跟儿子儿媳孙子住在Harison,虽每天看孙子,但很喜欢舞《抒怀剑》,在堪培拉的华人聚会时还为大家表演了,都说她舞得不错。她想建立一个《抒怀剑》的习练团队,留下了宅电。我当下与她进行了联系,并表示愿意加盟。约好明天晚上8点左右在湖边见面。

网上一位香港老人,给女儿打了手机,热切地表示自己很想向我学太极拳。虽然目前还没有退休,希望湖边晨练时拜我为师,然后8点再赶去上班。我给他打电话了,约好明天早晨在湖边一家Water front餐馆前见面,说你见到了身穿白色太极服的女士,正在那里打拳的就是我。

国内流传一种说法,老人要有“四老”:老伴、老本、老窝、老友,这是人到晚年享受生活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老友”不可或缺。

走到天涯海角,同根的华人,也能通过各种方法建立起联系,尤其是在今天的网络化时代,黄肤、黑眼、华语,就是我们同祖、同根、同族的标志,除非你把自己封闭起来。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18-12-2009 22:01 编辑 ]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6-12-2009 19:06
2009年12月12日

澳洲人买房

我们原定的采摘樱桃,因樱桃园的采摘已近尾声,由于今年的气候的原因,树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小个的了,就作罢了。这周六,女婿本来要去单位加班的,为了陪我们在堪培拉到处转转,又把加班改在周日了。

9点,我们先开车去了逢周六才有的集市,买了比超市便宜的樱桃和苹果,然后就直奔国会山。

沿途一些堪培拉的老住宅区,从眼前掠过,一片片的房子显旧,色彩黯淡一些,但面积明显颇大。这些房的房价也随着澳洲经济的发展慢慢贵了起来,房价是根据地理位置、新旧程度、占地面积等等方面的综合因素确定的。悉尼就比堪培拉的房价贵。房价虽上涨,但澳洲人基本还是具有购买力的。

我看到一份2009年12月4日的澳洲华人报纸《东方都市报》,上面的标题:“未来十年墨尔本中位房价将翻番 冲击百万大关”,“买家如潮 逾三分之一澳人计划两年内买房”,面对这种经济热的态势,还有一篇文章挺醒目:“澳洲人有能力负担高房价”,澳央行副行长言之:“目前的房价水平仍在澳洲民众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另一篇文章则乐观地表示“澳房贷利率将上涨, Y一代还款信心满满”(目前购房贷款利率为9%,Y一代指18-29岁的年轻一代),这使我感到澳洲人虽购房热但压力远远没有国内大。

拿我女儿买房为例吧:去年在澳洲金融危机经济低迷时,陆克文政府为促进消费、激活经济,出台了新置房者享有政府1.4万澳元补贴的政策,女儿女婿买了房。他们才来澳洲2年多,其中1年半还在读书,虽然双方父母都给予了支援,但评估机构仍要根据他们俩的收入进行评估,当确认他们至少具有购买50万澳元房子的还贷能力,才批准给予他们购房贷款。以此分析,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本土澳洲人,比我们女儿女婿更具经济实力,因而“目前的房价水平仍在澳洲民众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的确不是吹牛了。

再看北京的房价,都涨疯了!虽令人望而却步,但国人一点也不望而却步。愈涨愈买,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勇。别说人家大款们趁势买房搞投资了,就连普通老百姓也都跟进,倾其全部积蓄,为自己、为儿女买房,买不起也要想尽办法买,“房奴”遍地都是,压力非常大。房价与居民收入之比值远远高于国外,可能居世界首位了吧。也太不正常了吧。如今,国内政府抄地价,开发商炒房价,真还不如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甫,杜甫把房地产的性质说得多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这里,虽房价也将“翻番”,购房热也跟进,但人家怎么居然能承受呢?应该如何理解“国富民强”呢?为什么人家的纳税人能够分到“国富”这块大蛋糕的较大比例的一块呢?

还有一篇文章更使我大跌眼镜:“澳人住房面积全球居冠”,文章说:“澳洲的新房建设速度成为全球最快,而澳人平均住宅面积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其实,我已感受到了。这里人口稀少,家家户户都拥有很大的院子。那对天津老人的女儿住宅,住两口人,占地面积1500多平米,居室面积200多平米,70万澳元。这里,像这样的大宅子很多。“第一”,看来也不是瞎吹的。

国会山

我们的车子停在一片草坪旁边,一眼就看到了国会大厦——代表这个议会制的联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的政治中心,两院议政的地方。

堪培拉的国会大厦,又称国会山。它建在山上,雄踞于山中,随山势起伏,山顶即是大厦的屋顶。据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国会大厦之一。大厦的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是堪培拉的标志性建筑。

大厦大门上方,透明的金属质地的国徽闪闪发光,国徽两侧各有一只袋鼠和鸸鹋,站在绿色桉树枝上,代表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

大厦屋顶上耸立着一根巨型旗杆塔,由四根不锈钢支架构成,造型简洁、明快,在太阳的照射下,银光锃亮,亮丽夺目,上面飘扬着澳大利亚深蓝色的国旗,左上角为英国米字国旗图案,表明了英澳的关系,还有六颗白色的星,象征组成澳大利亚联邦的六个州和领地。

国会山除圣诞节外几乎全年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参观,但要通过安全检查。身材高大的三位安检,身穿白色安检服,面带微笑一声声亲切地问候,我们的随身包一一通过移动带。

进入国会山大厅,独特的浅绿色的立柱,48根!这种颜色色就是澳大利亚本土盛产的桉树叶的绿色,颜色在警示着执政者,要为民众谋福利。

上到二层,看到一幅幅巨大的彩色的人物油画或人物照片,都是澳大利亚联邦历任的总督、总理及各州官员。我们特别注意到本届政府官员中有一位华裔女士,她是环境部部长,这是华裔人进入国家机构最高职位的第一人。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国家呈送的精美礼品展览在这里。

从左右侧旁门进去,向下看,就分别是一层的参议院、众议院的议会大厅了。两个大厅由一条长廊相连,参议院赭红色桌椅,众议院浅绿色桌椅,议员按其所代表的选举人投票的数目多少分席而坐,中间是总理、部长及书记员的座位。最有特色的是,议事厅的环形四周,由低而高呈阶梯式的排排座椅,是专给普通百姓提供的旁听席。当参众两院开会时,提前递交申请的市民,可以坐在旁听席上听总理、部长们和反对党的辩论,但没有发言权,只能发出赞同的喝彩声或反对的斥责声。

坐电梯到了大厦顶层,屋顶上覆盖着绿茵茵的草坪,从屋顶草坪下来又有铺满芳草的斜坡相接,一直通向国会门前的大道上。整座大厦仿佛是被“埋”在一座山中,构成了建筑与环境的美妙结合。女婿指着距离国会大厦不远处,在一片树木遮挡处,就是总理陆克文的行宫。

在这里俯视堪培拉,以国会山为顶点,城市的街道呈放射状,像个金三角。顺着大厦的中轴线远看,是旧议会大厦和战争博物馆。通体白色的大厦和灰色圆顶的博物馆,映衬在一片郁郁葱葱中,蓝色的格里芬湖与它们联成一线,雄伟壮观。

我们来到大厦的广场,周围被花坛、绿树、灌木和草地点缀,特别是那一棵棵高大老态丑陋的桉树,引人注目,它们静静地生长着,傲然地挺立着。

广场的再前面有一幅用10万块花岗岩片镶嵌的花纹图案,是土著人设计的,一顶黑红黄三色的帐篷和黑红黄的铁桶,被土著人安放在草坪上。它告诉着人们:在欧洲人定居之前,土著人已在澳洲大陆生活了几千年。这些都寓意着议会行使国家权力应遵循的使命。雄伟屹立的国会山体现了澳大利亚联邦的形象和精神。

澳大利亚联邦的英文——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十七世纪初被英国人发现的这块南方大陆,先后有来自世界120个国家、140个民族的移民到这里谋生和发展。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已成为澳大利亚社会一个显著特征。

从网上下载了澳大利亚国歌《澳大利亚,前进》,旋律很好听。歌词大意:
欢笑吧,澳大利亚人,我们自由英俊;
物产丰盛,粪土如金,家乡与海为邻;
遍地都是天然富源,景色美丽绝伦;
世世代代自强不息,澳大利亚,前进。
高唱着欢乐的歌,澳大利亚,前进。
外敌如果胆敢把脚踏上海崖一寸,我们就象祖先一样,武装保卫国境;
远隔重洋的英国人,一定能看得清,澳大利亚的子孙们保持着好名声。
高唱着欢乐的歌,澳大利亚,前进。

澳大利亚的国会,国旗,国徽,国歌,使我对这个发达的西方国家,对这个容纳百川的多元化社会,肃然起敬。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18-12-2009 22:03 编辑 ]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6-12-2009 19:19
2009年12月12-15日

澳洲人的双休日

从国会大厦出来,女婿赶紧开车去格里芬湖,因为老伴早就没耐心了,一路催促着要去钓鱼。国会山不远就是格里芬湖,这是一个与河水相连接的人工湖,湖名来源于规划堪培拉的设计师格里芬。

我们径直来到湖的南大桥(联邦大桥)旁的一棵大柳树下,忙不迭地“安营扎寨”:湖边插上鱼竿支架,支起钓竿,摆好钓鱼小椅子,铺上野餐垫,拿出面包、酱牛肉、樱桃、苹果、香蕉,还有饮水。老伴迫不及待地一边钓上了,女婿也拿上海竿学开了。我和女儿躺下小憩,那叫惬意呀。

我望着这个闻名于世的格里芬湖,湖面碧波万顷,两岸绿草如茵。湖中心是一柱人造喷泉——著名的库克船长纪念喷泉,喷泉从湖面向空中喷射,高大的白色水柱直刺蓝天,水雾喷洒,宛如轻纱,水帘,甚是壮观,喷泉每天定时定点按时喷放,据说水柱高度居世界第一位, 超过日内瓦湖上的喷泉。湖畔一座座建筑——国立大厦、政府大厦、国立图书馆、国立美术馆、联邦科学院、澳洲领先世界排名第16位的国立大学,壮美多姿,为这幅美景画龙点睛。

这时,宽阔的湖面上一只只小艇驶来,白色的、蓝色的小艇乘风破浪,人们奋力划着桨,左一下,右一下,试比着高低,健壮的年轻人、白发的老者,划着双人艇、单人艇,笑着喊着,快活极了。

大桥下面,一艘划艇上伸出了一支海竿,一个小伙子正在那儿玩着船上垂钓,小艇荡来荡去,海竿一上一下,真是格外的享受。

碧波荡漾的湖心,一支支帆船由远及近,白色的、绿色的、五彩的三角形风帆迎风鼓起,勇敢的年轻人挺胸站立着,扬帆前行。

休闲的水上运动深受澳洲人的喜爱,许多人家都有冲浪板啦,汽艇啦,划船啦,逢节假日就开上自家的车,后面拴上斗车,斗车上载着船儿,去湖边、去海边,全家人玩个痛快。

这里的专门超市,可以买到水上运动的各种所需,包括维修工具等等。

在不远的草坪,一群群澳洲人在那里休息,聚会。走近一看,一个个的三口之家,车停在旁边的停车道,在大树荫下的草坪上,铺上防潮垫,边吃喝边说笑,旁边的儿童小推车里坐着小宝宝;还有的年轻人演奏着乐器,边娱边乐;另有一个4米的长方形餐桌,上面摆放着各种西式餐点,烤肉,冷饮,人们手托餐盘,取用自己喜欢的食品,坐在一把把折叠帆布椅上尽情享用,举着酒杯谈笑风生。餐桌旁一位个子高高的一袭黑衣的男士,正热情地向大家介绍着各种美味佳肴。女儿说,这是一个小型Party,那个黑衣男士是他们请来的专业厨师。草坪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么安闲,悠然,快活。

已经下午3点了,钓鱼者仍一无所获。老伴站在湖边,顶着大日头,紧盯着湖面望眼欲穿,也不见鱼儿的踪影。偶有路过的老外,一边打着招呼,一边问钓上来了吗?我们微笑着摇头。今天确实风大,鱼可能都躲了。只好打道回府了。

老伴的澳洲钓鱼已近10天了,转换了大小三个湖,变换着鱼饵,钓竿、海竿甚至三个竿支着严阵以待,可就是没有鱼运。女儿笑说,爸,是你的钓鱼技术不行吧。老伴哪里承认这个呀,他说他爷爷在白洋淀就是方圆几十里闻名遐迩的打渔王,汪洋一片的淀子,哪儿有鱼,老眼一看就知道,可准了,老爷子经常被村民请去,立在船头,指挥撒网。老伴说,我们家打渔有家传,你们知道不。哈哈,还吹呢。


我们的一日生活

一晃,日子过得真快,我们老两口来澳洲都半个月了。水土适应,每天生活很有规律,心情很好。

清晨6点,我们就起床了,动作尽量放轻,别惊动了熟睡的女儿女婿,洗漱、吃早餐完毕,然后身穿白色太极服的我拿上太极剑和mp3播放器,老伴拿上他那套渔具,就出门了。

我们沿着马路,径直向岗嘠林的湖边走去,约20分钟就到了。

我在一棵大树旁的草坪上,热身,等着新结识的拳友。一会儿,7点钟,拳友邝先生(香港人),严先生夫妻(天津人),邢先生夫妻(上海人)就准时来了。邝55岁,还在上班;严60岁,其妻姓李59岁;邢先生73岁,其妻姓常69岁。对于太极拳运动,他们有的初学,有的学了半年,有的练了三四年,都很爱好这项我们民族的传统的健身运动。以我为主,边教边学,八段锦,24式,42式等等,大约1个小时。湖边不时有老外遛狗散步或健身快步走或骑山地车呼啸而过,都会侧目看看我们,这些中国人舒缓的、刚柔并济的运动身影成了清晨湖畔的一景。

约9点,我和老伴就结束清晨活动,向岗嘠林的超市走去。渐渐地,我们熟悉了四家超市的特点,也能看懂标签上的价格及促销的标志,也认识了澳币,推车、选货、付款、提走,程序与国内一样。只是在食品上不如国内市场丰富。

回到家,老伴看电视,国内中央许多台,北京台还有外省台,都能收到。我回到电脑桌前,收看国内邮件,写东西。中午,我们两个人的饭简单一些,吃毕,老伴午睡。我又沉浸在我的电子文章的构思与敲字的乐趣之中。

下午,老伴除了整理浇灌菜园子就是看电视,我还在电脑前玩文字。一到4点钟,就开始做饭,我们的晚饭很丰盛,一般6个菜,两荤四素,或吃面食:包子,饺子,馅饼,水煎包,打卤面,刀削面,炸酱面,焖面……女儿女婿大概6点开车准时到家。

一家人边吃边聊,单位消息啦、澳洲轶事啦,移民朋友的发展啦等等,收拾了碗筷放进洗碗机自转,又把饭菜分装在女儿和女婿的饭盒里,放进冰箱。就稍息,出发,遛弯,还是去湖边,老伴随身带渔具转着湖边垂钓,我们漫步。一次饭后,民开车去另一个3公里远的湖,三根鱼竿上阵,眼看见三条足有1尺半长的大鱼眼皮子底下游来游去,就是不上钩,急煞人也。

遛弯回来,女儿女婿看白天就已经下载下来的《天龙八部》,(这里的上网,白天任意使用,晚6点后,按流量计算付费)。我们基本10点全家入睡。

女儿女婿每天督促我们吃水果,喝奶,每人每天各吃一粒维生素和鱼油,我们都听话,很服从。又给我们上了“健康保险”,也不告诉我们多少钱。

这样的休闲生活,太享福了,太安详了。我们苦苦奋斗了一辈子,想不到在美丽的异国过着神仙般的生活,长了很多见识,视野更开阔了。真盼着我的另两个女儿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外孙们能在这里健康成长。盼着侄子尽快完成硕士学业,走上出国之路,给自己的父母带来更幸福美满的生活。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18-12-2009 22:01 编辑 ]
作者: amei9125    时间: 16-12-2009 19:34
标题: 请问阿姨办得是什么签证
阿姨,我婆婆也想移民澳洲跟她的小孙子一起生活。我看您有3个孩子,请问您办得是什么签证?怎么办得?谢谢
作者: Dreamhouse    时间: 16-12-2009 20:04
我太感动了

照片真的好漂亮啊!

谢谢

楼主的文笔实在好!行文流水,我看了还是欲罢不能!


作者: 文华815    时间: 16-12-2009 21:16
写的太好啦 情真意切 祝福你们全家
作者: xizi2006    时间: 16-12-2009 22:05
标题: 终于找到了
阿姨,我一直在生活版找您的帖子,怪不得找不到呢。现在终于看到了。呵呵。写的真好。看你们在这里生活的这么开心我也不用担心我爸妈来了不适应了。您继续写啊。这样我都不用去看鱼的博客了。呵呵
作者: 像像    时间: 16-12-2009 22:21
你文笔太好了!一看就是很会生活很好相处的大姐,我的女儿住在墨尔本07年她生外孙女的时候我帮她带小孩住了一年,当时的感觉很累,很寂寞,我特羡慕你有这么好的心态!
作者: eva_kong    时间: 17-12-2009 00:55
很会生活,很有干劲
作者: shanqingshuixiu    时间: 17-12-2009 08:14

被阿姨优美的文字感染。
赞叹阿姨平和,平安,快乐的生活理念。
谢谢阿姨的分享!

祝您全家健康,快乐!
作者: 老大卫    时间: 17-12-2009 08:31
写得真好,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17-12-2009 10:05
好看的故事
作者: 老鼠爱上猫    时间: 17-12-2009 10:44
阿姨写得真好,再写几篇,就给您加入二级精华哈。先收录到置顶精华贴里。

堪培拉会不会中国人相对少一些?悉尼和墨尔本的中国人就很多,我们在悉尼,到处都可以碰到中国人的,也有很多华人超市,什么都有得卖的,种类之丰富,您肯定想不到,呵呵。欢迎来悉尼玩儿哦。
作者: i_shadow    时间: 17-12-2009 13:13
阿姨,继续写,您写的真是太好了,写的又详细又真实。我要把你写的给我的老古董公公看,启发他一下。
作者: GinaP    时间: 17-12-2009 19:00
写的真好~!
阿姨继续写吧,让我们做子女的了解更多的信息。
我们刚拿到签证,父母的确是我们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真希望我爸爸妈妈也一如阿姨一样能适应并喜欢澳洲的生活~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7-12-2009 19:31
标题: 回复 #38 amei9125 的帖子
我们办的是676访客签证,一年期。如移民,需1/2以上子女在澳洲。我的另一个女儿也在办理移民。
作者: 老鼠爱上猫    时间: 18-12-2009 09:00
原帖由 lilierong 于 17-12-2009 20:31 发表
我们办的是676访客签证,一年期。如移民,需1/2以上子女在澳洲。我的另一个女儿也在办理移民。


如果您只有两个儿女,那么一个在澳洲就符合条件办理父母移民了,1/2包含本数的。当然,您的子女还要符合一定条件,例如在澳洲居住了多久,有工作没有,交过多少税等。我想您和您老伴应该是符合条件移民过来的。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8-12-2009 12:54
原帖由 老鼠爱上猫 于 18-12-2009 10:00 发表


如果您只有两个儿女,那么一个在澳洲就符合条件办理父母移民了,1/2包含本数的。当然,您的子女还要符合一定条件,例如在澳洲居住了多久,有工作没有,交过多少税等。我想您和您老伴应该是符合条件移民过来的。


谢谢你的关心。我们有三个女儿,还必须过来一个,才符合移民条件。
作者: 蒙面超人    时间: 18-12-2009 13:13
标题: 回复 #52 lilierong 的帖子
阿姨的文笔真好!二老身体也倍棒!!我父母还没满60岁,真希望有二老的心态
作者: lilysun0707    时间: 18-12-2009 18:12
标题: 其乐融融
真好
作者: rabbitlittle    时间: 18-12-2009 19:20
写得真好啊!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8-12-2009 20:57
2009年12月16-17日

澳洲人的公民意识

(1)废品的处理

每天晨练后回家的路上,我们都要经过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一角,总停放着一排塑料“小房子”,有十五个,长1.2米宽1.2米高2米,灰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小房子”前面的地上,堆着一些废旧物品。这些物品有时放一两天或好几天。我们好奇地走近看,是一些旧电视啦,电脑显示器啦,旧沙发啦,皮箱啦,旧衣服啦,烧烤架啦,餐具啦,玩具啦等等。有一次,我们看见一位男士,正一件件把这些物品放进“小房子”里。
女儿告诉我们,这是慈善机构的回收废品站。这里的废品,都没有地方处理,更没有付费的废品收购站。如果需要处理,反而还得交钱。慈善机构用这种方式,既帮助人们处理了废品,又可以做善事。

没有人拿这里的东西,路经旁边的人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偶然有人把废品归类放进“小房子”内,那是慈善机构的志愿者。

在澳大利亚这可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一桩,从发展中国家来到这里的我,却感受到了富裕社会的普通百姓生活水准高于我们的差距。因为在北京回龙观凌晨的街上,我亲眼见到二三个乡下人,里应外合,从一个建筑工地往墙外偷着什么,鬼鬼祟祟,见到人来就跑开了,人一走,又回来了。如果他们的生存不是艰难的话,我想他们无论如何不会背井离乡跑到首都干这种龌龊之事。中国有句古话:“贫穷起盗心”。天下的人种没有优劣之分,天下的百姓都是一样的良民,穷是祸根,必须承认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另一方面,体制的不完善,大量贪官利用职权捞取不义之财,社会分配的不公,都对假丑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又是多么重要了。澳洲文明的社会风尚已形成良性循环了。

(2)限水

堪培拉的夏天太干旱了,骄阳似火,还经常刮着三四级的风,土地干涸,草地一片片干黄。这里家家的门前、院内种植着各样植物。由于这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于是也就成了限水的城市。限水,节水,不仅有相应的规定措施,还有居民自觉的行动。

拳友天津严先生,昨天没来打拳,妻子李告诉我们,老严要在9:00-10:00浇园子,因为今天是双号日子,轮他们浇。老外女婿非常认真地要求老丈人遵照规定执行,不得有误。

女儿女婿对此还真的一无所知,赶快上网一查,详细的文字说明、彩色的植物图片,严格规范了岗嘠林地区浇园的条条框框,家门号是双号的在双号日子浇灌,还有时间段的限制以及哪些植物不能用自来水只能用存储雨水浇灌的详细要求。

女儿说,从明天开始,咱家也要遵旨了,切记呀。

(3)居民举报

澳洲人特爱管“闲事”。如果他们一旦发现有人违背了法律规章,损坏了公共利益,违反了公共秩序,总有人举报。比如,发现有司机酗酒开车的,“好事者”举报到派出所;发现邻居园子的管理(剪草、浇水等)违规了,举报到区镇政府;甚至从家中窗子看见湖边垂钓者违反了钓鱼法,立马打电话报告有关部门……没有人认为这是“吃饱了撑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人家看来,这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

(4)环保志愿者

在国会大厦前面的草坪上,我们见到几个澳洲人,正在进行着宣传活动,几个年轻人忙碌着。一面飘动的蓝色横幅上醒目的白色字体英文,女儿说中文意思是:大自然就是这样应对人类的。这是一个环保组织在搞活动。这样的社会活动,有时出现在街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都是志愿者。

这种自觉的公民意识与行为,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的天然屏障,“全民皆兵”,捍卫公共利益,其实就是维护了公民自身的权益。
这就是法治社会,这就是文明社会,这就是诚信社会。这就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发展至今,不能倨傲群雄,不能妄自菲薄的原因。我们应该深刻自省,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8-12-2009 21:05
12月18号

准备出游墨尔本

女儿女婿已经在我们还没有来澳洲之前,就做好了从堪培拉出发,自驾车往返共2000多公里,游览维多利亚州和墨尔本的计划,什么了解沿线旅游景点啦,什么打印沿路地图啦,什么预定酒店啦。我们心疼孩子们辛辛苦苦挣的那点钱,孩子们说,我们也没去过,正好借你们的光一块去嘛,以此来安慰我们。哎,花钱买孩子们高兴吧。

今天,我们就准备出行的衣物、食品(可放在冷冻箱里)、用具等等,要去超市买些旅游的必需,还不忘托付邻居帮忙给园子浇水。我们要玩一周,12月5日圣诞节那天回来。
作者: omom7    时间: 18-12-2009 21:57
标题: 回复 #57 lilierong 的帖子
祝您一家四口墨尔本之行愉快~~
作者: mimimimi    时间: 18-12-2009 21:58
祝二老旅行顺利 ! 好温馨的一家人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18-12-2009 23:11
祝旅途愉快
作者: lovesunshine    时间: 18-12-2009 23:25
原帖由 lilierong 于 16-12-2009 19:49 发表


谢谢!我是北京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已退休7年了。


哈,因为我外婆和妈妈都是老师,所以我一下就嗅到了老师的味道
作者: lovesunshine    时间: 18-12-2009 23:33
标题: 回复 #57 lilierong 的帖子
祝阿姨墨尔本之行愉快,等着看你的游记哦
作者: dawang    时间: 19-12-2009 00:19
妙笔生花,行云流水,很生动,太感人!
祝旅途一帆风顺!
作者: gztoday    时间: 19-12-2009 00:22
写得真好!图文并茂!
作者: yiyangmama    时间: 19-12-2009 00:32
不得不说对阿姨的钦佩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这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和企盼的老年和美静谧的生活吗?看过您女儿的帖收藏在我的文件夹里,今日必须得收藏才女母亲的贴,见文如见其人!
作者: longlongagoxq    时间: 19-12-2009 03:06
阿姨写得真好!文采斐然!引人入胜!图文并茂!您一定是语文老师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您要继续写啊,我也让我65岁的爸爸来学习您的文章。我的理想就是等我稳定了,再接爸爸来安度晚年。您可是他的榜样

最后祝福叔叔阿姨身体健康、开心长寿!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另外,您的女儿女婿真孝顺!!您教导有方啊!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19-12-2009 06:42
原帖由 longlongagoxq 于 19-12-2009 04:06 发表
阿姨写得真好!文采斐然!引人入胜!图文并茂!您一定是语文老师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您要继续写啊,我也让我65岁的爸爸来学习您的文章。我的理想就是等我稳定了,再接爸爸来安度晚年。您可是他的榜样

最 ...

祝你接爸爸安度晚年的愿望早日实现。我不是语文老师,是化学老师。
作者: howtooz    时间: 19-12-2009 11:02
原帖由 lilierong 于 17-12-2009 20:31 发表

我们驱车直奔女儿和女婿读研的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这个澳洲排名第四的大学。女儿和女婿在这里攻读硕士一年半,刻苦勤奋,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为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熟悉社会、学习语言及后来的就业及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这所大学享受澳洲政府免2/3学费的优惠条件下,还花光了出国前积攒的全部积蓄30多万元(人民币)。

急于回家、归心似箭的老伴催促着开车回家。我们终于结束了悉尼2天半的游玩,向着290公里远的堪培拉进发。

我的另一个女儿也在办理移民。


哈哈,一看这些信息,我就想到你女儿是谁了(论坛上的,之前看你女儿写的帖子,印象挺深),找到你女儿的帖子一看,果然是呀.
作者: 我爱猫眯    时间: 19-12-2009 14:49
衷心祝愿两位老人健康愉快的享受这里的 幸福生活  
作者: longlongagoxq    时间: 20-12-2009 13:56
原帖由 lilierong 于 19-12-2009 07:42 发表

祝你接爸爸安度晚年的愿望早日实现。我不是语文老师,是化学老师。

天啊!!!!昏倒!!!
崇拜中!!!!化学老师,文采竟然如此斐然!!!教我们这些语文同仁汗颜
作者: WOWO    时间: 20-12-2009 15:13
两位老人家在澳洲生活的记录真是有声有色啊,支持 我也要让爸爸妈妈来看看,继续
作者: sywang    时间: 20-12-2009 18:57
这种生活,应该是每个老人都向往的吧。
作者: yanalxy    时间: 20-12-2009 22:12
来澳洲的年轻人更要有这个心态啊,是不是,阿姨?
作者: flydragon132    时间: 20-12-2009 22:31
这个真是厉害,有什么技巧呢?


原帖由 lovesunshine 于 19-12-2009 00:25 发表


哈,因为我外婆和妈妈都是老师,所以我一下就嗅到了老师的味道

作者: 麦琪    时间: 21-12-2009 10:31
我也在给我爸妈看阿姨的帖子呢,呵呵!
祝阿姨一家旅途愉快!
作者: maywong501    时间: 21-12-2009 15:08
Wow, wonderful life!
作者: 自由自在    时间: 21-12-2009 16:10
标题: 回复 #35 lilierong 的帖子
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你们这样的长辈,也是小辈的福气!
我要让我爸妈看看您的帖子,象你们学习!
作者: y2kgo    时间: 21-12-2009 17:22

幸福的一家人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27-12-2009 17:47
2009年12月19-25日(1)绮丽风光

从12月19日到25日整整7天,我们一家四口出游,自驾车从堪培拉出发,一路上手拿GPS——全球地理信息定位仪,比照着在各地免费领取的地区彩色地图,顺着澳洲的东南端的沿海线,途径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抵达墨尔本,往返2345公里,在圣诞节的下午4时回到了家。一路,我们足足实实地饱览了澳洲东南端沿海的绮丽风光,进一步领略到了该国处处可见的富足、安乐的社会风貌以及令人感动的诚信民风,而且总控制不住地与我生活了62年的祖国做着这样那样的对照、联想,那种感慨之滋味无法形容。


开往湖口(lakes entrance)的沿途

堪培拉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与堪培拉岗嘠林镇的风景相似,蔓延无边的黄草地,路边一一闪过的绿树,散布在缓慢起伏丘陵上的彩色屋舍,成群的牛羊,夏日干旱之下的山野田园,并不让人有荒芜之感,却显现着这里富有生气的独特的风光。

在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的交接地段,出现了约100公里长的森林带,令我们陶醉。车子在森林中间开辟出的柏油马路上穿行,两旁的参天大树连成一片望不到边,满目的郁郁葱葱,一棵棵高达二三十米的不知名的树木,尽力地伸展腰肢直向着蓝天与阳光接吻。一些枯树干枝歪倒在临近的大树身旁、厚厚的败叶的地面上,绝无人工休整甚至砍伐的痕迹,新陈代谢,自自然然,这是地地道道的原始森林!真正的大氧吧!富氧吧!空气从没有过的那样的清新,肺腑从没有过的那样的醉人。大自然在这里尽显着它的风情。

进入维多利亚州,渐渐地,草地呈现了绿色,这里已显现出海洋性气候带来的湿润,漫山苍翠的山林,满坡的浅绿色,十分养眼。黑色的、白色的、黑白花色的牛群,昂首彪悍的马儿,点缀在一片绿色中的朵朵白云般的肥羊,都有序的围在一块块方圆几公顷的铁网栅栏内,悠然游在地吃着草。草滩上的一汪汪水塘,泛着粼粼波光。偶尔闪过的根根白色风轮,潇洒地将风力转换成电能。绿野上,几步一个的直径一米、高一米的圆柱形体的干草捆,摆放在齐刷刷收割后的草地上,远处的金属大棚下面整齐码放着已用淡绿色的塑料包装好的干草捆。孩子们说,这是牧场收割的青草饲料,准备出口中国的。

澳洲的奶牛,常年吃的就是这些无农药无毒害的阳光充足沐浴下的优质青草,牛奶浓郁醇香,一杯奶的敷面总飘着一层奶皮子,难怪国人总托人从澳洲邮寄这里的奶粉了,难怪国内某公司冒充澳洲进口原奶加工奶粉欺骗国内消费者了。

这块地大物博人稀的南大陆,人均物质资源居世界第一。孩子们说,这里还有许多矿藏等等丰富的资源根本没有开发,如果全世界的地区资源都枯竭了,细水长流的澳洲也仍然资源富有。

这里的牛羊马,这里的植被,在如此美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又以其渺小的生命参与着生态的良性循环,这一切,正是这里的人民,百般呵护着自己的家园,不为一时一地的眼前得失而计较,少些索取与贪婪,才能如此尽享、畅饮着人类与大自然浑然融合的醉人的佳酿。


大洋路

车子行驶在一条长长的柏油马路上,这是一条漫长的盘山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远处的山林,眼前的丘陵,身旁的大海,环绕、拥抱着这条路,这条路蜿蜒曲折地披挂在山水之间,这条有300公里之长的海滨之路,就是澳洲有名的“大洋路”。一战后,从英国归来了5万名澳洲士兵,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萧条,失业率高,政府无奈,只好安排这批士兵开荒修路。今天,这里及沿途成为澳洲乃至世界的著名的观光景点。
坐在车内向右看,连绵起伏的绿色丘陵,绿得欣欣向荣,壮牛、肥羊、健马,活得生机勃勃;再向左看,你更要惊呆了。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在翠绿的丘陵曲线下尽显它的魅力,一只只海燕轻轻地掠过海面,自由翱翔,海浪拍击着岩石,发出阵阵涛涛声,风儿送来了扑鼻的海腥味。向左望,碧蓝的海水,向右看,翠绿的原野,车子在左蓝右绿的画面里行驶,见不到一个人影,我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了。
车子沿着大洋路行驶在澳洲的最南端了,再前面就是南大洋,南大洋的再南面就是南极了。


原始森林

大洋路沿线有一大片10多万公顷的国家级原始森林,我们四人分两拨走在林中的两条小路上,一条900米,一条750米,林荫小路
的尽头就是大海。层峦叠嶂的树木都有四五十米高,一看竟然几乎都是桉树。树干上一层层剥落的老树皮,有的还缩成卷儿挂在树半腰,有的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地上,桉树脱皮,生长,再脱皮,再生长,棕色的老皮脱去,浅灰的光滑的新皮展露出来,树顶那浅绿色的片片桉树叶,迎向云端,闪着阳光反射的银白色,那么富于生命力。桉树的枯枝落叶,铺满了地,年复一年,变为腐殖质,滋养着茂盛的森林。粗壮的桉树树根,突露出地面,像一根根龙爪牢牢地抠进土层,挺直着身躯,在山坡上,在悬崖壁,在深谷里。满坡的乔木林、灌木丛,点缀着这望不尽的绿色,林中的小鸟放声啼鸣,阳光雨露养育着这片古代雨林,使之生生不息。我曾从外表看桉树,那么丑陋,今天置身于桉树森林,感受到了澳洲人为什么视桉树为国树了。桉树,你值得自豪。

我们看到有车子停在路旁,几个人正抬着头向上看。嘿,考拉!一只灰色的考拉正盘坐在树丫上,吃着树叶,啊,是桉树叶。肉墩墩的考拉,英文koala,翻译成中文叫树熊。树熊眯着小眼,用它的两个爪子紧紧拽着树枝,啃嚼着树叶,全然不觉人的存在,而人们正举着相机给它拍照呢。看它那贪吃的憨样儿,真让人忍俊不禁。后来我们又发现了许多树熊,都攀爬在桉树上。桉树叶是树熊的食物,桉树就是树熊的生命链。树熊自然是澳洲的独有的、特有的动物了。


最古老的灯塔

大洋路沿线有一个小镇名叫阿波罗海湾。这里有1848年英国人未登陆之前就建立的南大陆最古老的灯塔,白色的灯塔耸立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靠着太阳能发电的灯塔,至今仍是航海的航标灯。


企鹅岛

大洋路沿线有一个岛名叫菲利浦岛,就是企鹅岛。这里是世界最大的企鹅登陆返巢观赏基地,每年接待50万人次,观光门票全部专款专用于野生动物专家保护、研究企鹅。我们早早就网上预定了中档门票,40澳元/人,每人领取了mp4播放器,坐在木栅栏观看台上,带着耳机,听着企鹅岛中文的介绍讲解,手举望远镜,静静地,等候着这片领地的主人——“神仙企鹅”的到来。mp4告诉我们,夜晚不能用闪光灯的相机拍照,怕伤害了企鹅的眼睛。幸亏我们白天在山坡上,无意发现了企鹅的洞穴,留下了它们珍贵的照片。
这是一片山野,满山满坡生长了一种企鹅喜爱的植物,企鹅——这种南极的水陆两栖动物,依山傍水,就栖息在这块风水宝地。山坡上它们挖了自己的巢穴,世世代代就在这些洞穴里繁衍、哺育着自己的后代。白天,夫妇俩一人出海,一人在家孵蛋或照料幼仔,每隔3-8天轮换一次。出海的父亲(或母亲),整天在大海中漂游,捕食,夜幕降临,就满口含着鱼虾,游上海岸,归来,回家,喂食妻子、儿女,清晨,它们又向大海游去,海岸上留下了它们的一行行的小脚印。

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内外游客,迎着阵阵阴冷的海风,目光不动地盯着海面。都9点了,还没有见到小企鹅的身影。人们屏息等待,忽然,海边冒出来小小的身影,一排排,一群群,摇摆着,结伴向岸边走来。披挂着深蓝色的油光光的羽毛,露着白白的肚皮,两只手臂一扇一扇,左摇右晃,迈着小碎步,蹒跚而来了,啊,神仙企鹅!这些企鹅平均身高33cm,是最小的一种企鹅,也称蓝企鹅,小蓝企鹅。企鹅按照身高大小分为“帝王企鹅”“皇帝企鹅”“神仙企鹅”。据讲解员说,这里大约有6万只神仙企鹅,每天在观望台这个点,大约有900多只登岸。

我们都规规矩矩地坐着欣喜地观看着,没有人站起来挡住后面的视线,更没有一拥而上,有一个男孩走近栏杆边笑着看,他妈妈都把孩子抱回座位。大家深怕惊动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肚子圆圆的小仙人,抖动一下羽毛,用尖嘴梳理着那深蓝的像涂上一层蜡质的防水羽毛,它们走一走,停一停,立足观望四周,谨慎地缓慢地前行,很警觉的样子。原来,山里有野犬,丁狗,狐狸,还有巨大的海鹰,都是企鹅的天敌,只有天黑以后,这些凶险才可能消失。

一会儿,满山满坡发出了“啊——”“啊——”的叫声,如排山倒海,那是期盼亲人归来的洞穴内的企鹅发出的声声呼叫,那阵势颇为壮观。我们还看到洞穴里一个个探出头的企鹅,久立家门的企鹅,正望夫归来,甚至还有从洞穴里走出来的企鹅,亟不可待,迎着亲人回归之路反向急步走着,更有趣的是,有一对企鹅在路上相遇,双双紧紧靠在一起,亲吻喂食,逗得我们终于笑出声来。

有的企鹅回家之路很长,还要爬很高的山坡,它们急匆匆地准确地识别着自己的家,甚至需要50分钟才能走完。沿路有一盏盏昏暗的照明灯为它们帮忙,也使我们在黑暗中能细细地观察这些与人性相通的小精灵的一举一动。mp4说,5岁以上的企鹅,羽翼上别着芯片,我们发现了别着这个符号的企鹅的长者,它们的长寿明星活了26岁。mp4说,企鹅的离婚率20%-50%,我们还煞有其事地分析一番:离婚的,一定是缺乏责任感的丈夫,无能力养活嗷嗷待哺的幼儿的父亲,喜新厌旧的男人。哈哈。

澳洲人精心地管理着这块企鹅圣地,使我们能够观赏到这神奇的景观,这里没有多少工作人员,完全靠着科学的、规范的、认真的程序,护卫着这片生态自然保护区——企鹅的家园。敬佩!


海洋奇观

大洋路沿线还有不少海洋奇观:屹立在南大洋海平面的石灰岩。这些石灰岩在百万年、千万年前,曾与大陆相连,由于南大洋飓风的风蚀,含有多种化学元素的海水的浸蚀,还有日照赋予的热量,经过长久的、复杂的、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促使岩石断裂,剥离,并且在岩石的崖壁上形成许多洞穴,洞穴被海浪冲刷成拱门,洞穴可能塌落,拱门可能坍塌,多少万年之后,被风化、被冲撞的礁石,终于演绎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奇观。

在浩瀚的湛蓝的海洋中矗立的8个独立的断臂礁石,形态各异,原来共12个,有4个礁石,已经在近几年坍落了。它们犹如人的面孔,被称为基督教里的“12门徒”,所以这里也称作“十二使徒岩”。

突出海面的一块巨大岩石,横卧在海水中。海浪浸蚀的巨大力量,将它冲刷成了2个圆洞,正好形成双拱形,形似英国的伦敦桥。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与陆地连接的圆洞突然塌落,岩石与大陆脱离,形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断桥,故起名为“伦敦断桥”。

我们站在岩石形成的巨峰上,向远瞭望,海洋深蓝深蓝,往近看,又变成碧蓝,浅蓝,魔力般的蓝色,只属于大海,还有永不停息的翻腾的白浪,浅黄色的沙滩,心胸顿时开阔了很多。那座座高耸的断壁岩,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使我感到我们人类如此的渺小。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我们惊悸,令我们震撼。大自然的力量如此神奇,大自然一手创造的客观世界人工简直无法模拟。什么“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凌驾大自然”,确实反映了我们人类的肤浅无知,因而现代的人们也正在遭受着它的严酷的惩罚。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27-12-2009 18:52 编辑 ]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27-12-2009 17:54
2009年12月19-25日(2)沿途的乡镇,城市


乡镇

澳洲南端的一些小乡镇,成为我们驱车行路中的休息地。这里宁静,秀美,洁净,小河在镇旁流过,木桥下,一伙男女少年正嬉戏玩水,纵身从桥上跳下,溅起了片片水花,快活地大喊大叫。垂钓的老人,安详地举着钓竿在一边有说有笑。小街上,一个个餐吧、咖啡馆连成一排,年轻人吃着快餐,老人们喝着咖啡,悠悠闲闲。硕大的树冠下,木桌木椅供来往游客停歇就餐。村民的房子又大、占地面积又多、质量一点都不差,庭院前都是一辆辆小轿车,甚至有的家前停放着房车。这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型超市啦,学校啦,邮局啦,甚至教堂啦,加油站啦,生活太方便了。我问,这里的农民怎么跟城里人似的?孩子们说,澳洲人没有户籍,无所谓农民户还是居民户,只有护照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乡村不像乡村,但又不是城市,所以叫乡镇合适。澳洲的小乡镇,避开了城市的喧闹,又有着富裕安泰,真是宜居之地。


房车公园

我们一路的宿营地基本是在网上预定的房车公园。这里既为开着房车四处旅游的游客提供加油、供电、注水、停宿的场所,也为散居游客提供住宿的小木屋。

我们一下车,根据地图,找到预定的房车公园,在一个人值班的大门门卫处,拿上一串钥匙,就可以打开小木屋和公园的大门。

住宿小木屋,约有20多平米,分割成三个小房间:2个卧室,另一个做厨房、餐厅兼客厅。这里,有完整的一套做饭餐具和设备:四眼的燃气灶、微波炉、烧烤炉、烤面包器,更不用说锅盆碗碟刀叉勺铲了;还有打隔断的卫生间,热水凉水满足供应。至于电视、电话、沙发、桌椅一样都绝不会少。一个房车公园,拥有这样的住宿小木屋百十来套,它们相互间隔几米,座落在绿树成荫的干干净净的公园里。清晨房客退宿,只需把钥匙丢进门卫处外墙上的口袋里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人了。这里唯一的敬告是张贴在墙上的:不许在室内吸烟。

这种服务方便快捷的旅店,在国内我是闻所未闻的。尤其是对陌生的旅客不设防不戒备的宽松管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没有失窃?没有安全隐患?可是,人家多少年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肯定不怎么出事,要不人家还不赔死,怎么赚钱哪。我好生一番感叹啊。


墨尔本城市

我们在维多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吉隆停歇,最后在澳洲第二大城市墨尔本玩了一天半。

世界斐然的墨尔本,并不是我想象的“世界第二宜居城市”。从表面看,这些城市确实不能跟我久居的北京相比。墨尔本没有更多的摩天大楼、显赫的商业大厦和大都市的气派与繁荣,它的当当车驾着头上的电线在地面铺设的铁轨上运行,城市火车在横跨于半空的铁道上驶过,铁栏杆竟然锈迹斑斑,那个最早的火车站仍以它的老旧面孔发挥着它伸向各个地方的便捷功能。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孩子们带我们游览了墨尔本皇家植物园、维多利亚女王花园、国王花园和亚历山大花园,参观了维多利亚国家艺术馆,墨尔本博物馆,移动影像博物馆,从露天音乐广场走过,在维多利亚女皇市场购物,在雅拉(Yarra)河畔漫步,我终于触及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的韵味。

雅拉河,这条流淌在芳草漫坡、绿树成荫道路旁边的城市之河,它的桥边、河畔一座座欧洲中世纪的古老建筑以旧日的风采透示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多处的教堂,一个个不同建筑风格的体育馆显示着它的文化内涵。一天到晚,清晨、上午,甚至太阳正当头,一条铺有沙石的长长的道路上,飞步奔跑着一个个的男女年轻人,白里透红的肤色,矫健的体魄,那么开朗、健康、生机勃发。

占地35公顷的皇家植物园更以它的苍绿、丰富和幽深使我们流连忘返。这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有着2万多种世界性植物、浓绿的湖泊、参天古树、鸟语花香的国立植物园,远远胜于悉尼的皇家植物园。园中分散在不同角落的长座椅引起了我们的好奇,由长木条制做的普普通通的棕色长椅的椅背上,都贴有一个金属条,上面用简练的文字表达着对有名有姓的逝者的悼念,逝者有仅仅活了3个月的婴儿,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高龄的老人,生者满怀深情的祝愿逝者与勃勃生机的大自然永存。

那个露天音乐广场,人头攒动,老老小小一家家人,早早来到这里,排起了长蛇阵的队伍,等着聆听一场音乐会。街上飘扬的彩旗告诉我们,这里在圣诞节的前夜,将要举行为盲童、弱视儿童募捐的专场音乐会,除了人们购买的门票外,再加上入门时人们自愿捐款5元/人,作为慈善基金。当晚,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演出的热烈盛况。

维多利亚国立艺术馆值得澳洲人自豪。灰色的岩石一般的建筑周围环绕着清澈的池水,大门更是独具匠心,清水从用玻璃镜制成的屏墙上倾泻而下,好像一挂迷迷蒙蒙的瀑布。各个分馆内站立着一两个工作人员,含笑得体、温文尔雅。这里拥有7万多件世界各国的珍稀藏品,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到现代欧亚的艺术瑰宝,各种雕塑、绘画、服饰、古玩在这里熠熠生辉。我们看到了毕加索“哭泣的女人”原作,澳洲土著人的民间艺术品,还有古老中国的精美的陶瓷、青铜器,一一争相辉映。我甚至想到,流失在他国的我们祖先的艺术品,展现在这里是一件大好事,它让老外有机会了解璀璨、悠久、深远的东方中国的文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墨尔本博物馆,类似北京的自然博物馆,它主要面向青少年,学生老师免费参观,总有教师带领孩子们在这里上课。墨尔本移动影像博物馆,是一座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影视制作的展馆,灯光耀眼,银屏闪烁,华丽唯美,尽显现代文明的风采。

维多利亚女皇市场历史悠久,历经130多年,还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如今来自东欧和亚洲移民的摊主在占地很大的一个个摊位上销售着各有特色的蔬菜水果、海鲜肉类、服装玩具、小五金、土特产,给这个古老的商品交易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广场很大,秩序井然,不同口音的叫卖声、价格低廉的优惠、丰富多样的特色物品吸引着当地的和海外游客到这里采购、游览。

墨尔本免费的当当车,免费的公园,免费的博物馆,是它的堂堂大气。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这里的文明,让我们闻到了它的浓厚的文化气息;这里的博大,讲述着它的非凡历史;这里的宽容,展现的是它的人文精神;这里的朴实,才真正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华。望着这座顽固地保留着老旧的建筑、百年的交通设施的城市,还有街道两旁一处处普通的民宅house,我想起了北京。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北京以飞速的发展向世人展现着她日新月异的惊异变化,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无数个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林林总总,城市公交、地铁、轻轨的建设之神速无一不证明了我们的朝气蓬勃和无限的生命力。繁荣昌盛在北京尽显。眼前这个发达国家的闻名遐迩的墨尔本,却是如此朴实无华,毫不张扬。这种强烈反差的比对,使我的思考更深入了一层。

是的,如今北京尽管房价疯涨,汽车、汽油价格都比澳洲高,而居民收入迟迟得不到相应增长,这些与突飞猛进的城市规模建设好像很不相称。但老百姓总以乘坐公交车0.4元/人次、小学生学费书本费已免、“一老一小”医疗改革的实施、环境治理的逐步改善等等政府所做出的努力而知足,感激着政府的一项项利民举措。虽然民众对国内的贪官污吏痛恨得咬牙切齿,虽然百姓对环境污染、法制建设、基础教育、医疗改革的诸多弊端心存不满,但仍然期待着我们的政府,相信着它会为它做出的承诺尽职尽责。

拂去表面的虚幻与奢华,摒弃一味追求政绩的假大空,让我们的国强与百姓的民富同步,让取之于民的税收更多地用之于民,开明的、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政府是我们期待的。这是我此时此刻的深切感受。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27-12-2009 18:55 编辑 ]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27-12-2009 18:01
2009年12月19-25日(3)热情、开朗、诚信的澳洲人

让我对这个国家真正肃然起敬的是我遇到的澳洲人。

在一个小乡镇的草坪广场前面,我们看到等候与圣诞老人拍照的一列长队,年轻的父母,手牵着或怀抱着他们的孩子,在耐心地等待。一位白胡须、红光满面的、身着红袍的圣诞老人,坐在大大的靠椅上,笑容可掬地与孩子们合影,探着身对孩子低语着什么,然后从他的宝物袋里掏出神秘的圣诞礼物,送给惊喜的孩子们。神仙般的圣诞老人就在眼前,这童话的一幕将给可爱的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幸福感与美好想象呢?

我们在超市购物,忽然飘来了悠扬的歌声,在市场的一处,20来个漂亮的姑娘、妈妈,正兴高采烈地唱着圣诞歌。她们排成两排,一个胖胖的姑娘站在对列前动情地指挥着这台表演,她们个个笑意盈盈,摇摆着身躯,用轻柔美妙的歌声,表达着内心无比的喜悦。我被这种氛围感染着,悄悄站在一旁,示意女儿拍照。此情此景被指挥的胖姑娘发现了,一场演毕,她笑盈盈地搂着我,要女儿拍了一张我与她们的合影。

逢到任何一处,逢见任何一个澳洲人,都是那样的真诚与快乐。你向他问路,他凝神仔细听,然后微笑着用双手比划着告诉你,甚至走出几步,再一次指着前面哇啦哇啦地交代了又交代;如果与澳洲人在小路上相遇,或者在桥头擦肩而过,或者在柜台前付款于收款员,或者登上公交车之后面对着司机,你都会听到对方首先发出的礼貌用语:“good morning”“ hello!”“how are you”,一双双长睫毛的蓝眼睛黄眼睛、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在你面前闪过,漾起你心中的阵阵甘甜;只要你与澳洲人对面而过,他永远是走在道路的左侧,而我们中国人习惯右行正好挡住了对方的前行,往往此时,他总是停步,等待你的先行,甚至还会对你说一声:“sorry”。

我想起有一天,我和老伴刚从湖边回来走到家门口,看见对面邻居那个帮我们种树篱的澳洲老头在向我们招手,他打开院门微笑着摊开双手示意我们进他家,他高兴地哇啦哇啦说个不停,要我们看他的菜园子,还使劲比划着告诉我们他的钓鱼经验。老伴仔细看了老头的钓竿,回到家按照人家的样子重新调整海竿,怎么也弄不好。情急之下,竟然跑到老头家想问个究竟。忽然发现无法用语言交流,就比划着说明来意。老头也哇啦哇啦地讲着,动手教着,临了还执意送给老伴一个钓鱼漂,那个热乎劲儿就好像是见到了老相识。澳洲人的淳朴热情太感人了。

老伴在陌生的澳洲海边、湖边、河边的垂钓多试不爽,总是兴冲冲而来,无果而归。为此,女儿上网请教钓友,没想到澳洲人纷纷回帖出谋划策,还有的把电话打到家里来亲授绝招,你能不感动吗?

在维多利亚州湖口景点的一个村镇旁,我们清晨一起来就拿上海竿和仿生鱼饵去垂钓了。这里是与海水相连的海湾,在大海垂钓是要预付费用的。我们揣上在网上购买的6澳元/48小时的钓鱼执照,站在海湾的一个桥墩上,信誓旦旦地要大干一番。一会儿,来了一位澳洲老人,有70多岁,老人向我们问好后,就拿出自己有备而来的捕蟹笼,还有拴在笼内的一把鸡翅,熟练地将两个蟹笼甩进水里,然后安然自得地坐在小椅子上静候。一会儿功夫,老人双手从水中拽出蟹笼,啊,竟然有几只螃蟹在爬呢。真棒!只见老人抓起螃蟹扔回了大海。女儿说,这些螃蟹的个头可能达不到标准,是要放归大海的。老人又整理好蟹笼,再一次甩进海里。一个早晨,2个小时过去了,老人这样的动作反复了无数次,直到我们离开,他的篮子里仍空空如也。

另一边,有两个澳洲壮年人正举着海竿钓鱼,他们从冷冻箱里取出了一条条二三寸长的冷冻小鱼,用小刀切成小段,钩在鱼钩上,甩竿钓鱼。几分钟,鱼线绷紧了,他们就收竿,扭动着身子的鲜活小鱼就钓上来了。我们的海竿虽然不见动静,也着实为他们高兴。但他们把小鱼迅速从鱼钩上解下,放生了。甩——钓——放,再甩——再钓——再放,这样动作的反反复复与老爷子如出一辙。

女儿女婿用英语与他们交谈起来,原来他们都是居住在此地的村民。他们热情地告诉我们钓鱼的常识和经验,还递给我钓竿,对我比划着,笑眯眯地要我试一把。嘿,我还真钓上来一条约7寸长的鱼!兴奋的我们把鱼儿小心地放进盛满海水的塑料袋里。女儿问村民,这条鱼的尺寸违规了吗?回答:没有。哈,今晚上我们可以喝上鲜鱼汤了。一会儿,一位村民取出这条鱼,蹲下来摆放在桥墩地上一个标尺前,一丝不苟地量着,然后问女儿:“我们把它放回去好么?” 然后抱歉地对我们笑了笑,就把这条鱼放生了。原来,这条鱼身长20cm,过去这个尺寸是符合标准的,可是新的规定在标尺上显现是23cm,所以还是不能取走。村民习惯老标准了,结果再一量,他们原先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他们对我们很抱歉。看着眼前这几位普普通通的澳洲人,敬意之情油然而生。这里的人民,如此自觉、如此认真、如此诚信、如此表里如一地热爱着、呵护着自己的家园,这个国家、这块大陆怎能不是人间的乐园呢。

一会儿,一条黑狗从海湾的岸边游过来,溅起团团水花。狗的主人是一对白发老人。再一看,他们正弯着腰,捡拾着地上的人们丢弃的饮水瓶,易拉罐,然后把这些垃圾装在纸箱里,扔进一个垃圾桶内。钓鱼人说:“他们每天都来这里做这些事,他们是好人。”我们赶走近两位老人,竖起大拇指表达对他们的敬佩,然后与他们一起捡拾起来。女儿女婿与他们攀谈起来。他们笑着简述他们的故事:何年他们从意大利到了德国,又是何年去了墨尔本,在那里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买了这儿的房,已居住在这个小镇多年了。谈起他们每天做的这件事,老人只是说,其实多走几步路就把垃圾扔在垃圾桶里了,一些人太懒。我们邀请与他们合影,我要女儿翻译给他们,我将把这张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回中国,把他们的故事告诉那里的人们,他们笑得很灿烂。

在这块土地上,我亲身所见的许多事,都在表达着一个意思:“我相信你。”

这里所有的超市,都没有存物处,你可以堂而皇之的手提任何大小的已经装入物品的袋子进入超市选货,然后坦然地付款,坦然地走出这家超市,甚至你手提一家超市所购的物品,进入另一家超市,都随随便便;

这里的大小旅店,只凭信用卡,就可以顺利入住,快速退宿,不见一个服务人员跟随,好像进入了无人之地;

这里大街两旁,一条条白漆划出的隔离线,为停车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免费的,也有定时收费的,根据停车人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在收费停车区,有一个个投币筒,把硬币投进去,投币筒吐出一个写有停车时间及价格的小纸条,把纸条贴在车窗上,你就可以离开了。这个纸条就是你付款停车的凭证。没有见到一位警察,没有人严密监督,大家都是这样习惯成自然了;

小汽车在很长时间几乎见不到一辆车的高速公路上孤独地疾驶着,闪过眼帘的是一个个限速的警示牌,80迈,100迈,转弯处40迈,司机都是认真地去遵守,几百几千公里的马路上,也是从没有见到过一个警察;

为什么这里是这样的呢?因为这里的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如果你触犯了规矩,罚款是惊人的:违规钓鱼一次800澳元,酒后驾车一次,罚款拘禁甚至坐牢。没有说情走后门,因为这里的人们长期习惯这种严格的管理,遵纪守法必然蔚然成风。“我相信你”的管理,“我相信你”的交往,“我相信你”的心态,“我相信你”的民风,在这个国度里,得到了极充分的体现。

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礼仪古国,在他们面前,应该学习些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27-12-2009 19:03 编辑 ]
作者: shiningruby    时间: 27-12-2009 18:13
阿姨细腻的文字,真挚的感情,让我对澳洲的了解更深了一步!谢谢您!
作者: tm_stone    时间: 27-12-2009 21:07
太棒了!阿姨继续写啊!!!!!
作者: amei9125    时间: 28-12-2009 17:37
标题: 阿姨准备待多久呢?
我对阿姨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阿姨这次准备在女儿家住多久呢?真心希望您每一天都开心,快乐!
作者: beginner    时间: 28-12-2009 18:39
写的忒好啦!!
作者: mimimimi    时间: 28-12-2009 20:45
阿姨写的那篇“热情、开朗、诚信的澳洲人”尤其感人 在国内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任感已经荡然无存啦
作者: sususu119    时间: 28-12-2009 21:17
阿姨不光心态好,文笔好,摄影技术也一流
作者: Alien    时间: 28-12-2009 21:33

作者: Misslujing    时间: 28-12-2009 21:54
阿姨的文笔真好,希望继续写下去,就像读旅游随笔一样,很舒服,很惬意!

祝阿姨全福安康!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29-12-2009 06:15
原帖由 amei9125 于 28-12-2009 18:37 发表
我对阿姨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阿姨这次准备在女儿家住多久呢?真心希望您每一天都开心,快乐!

谢谢!我们要住一年。
作者: lilierong    时间: 29-12-2009 06:19
原帖由 sususu119 于 28-12-2009 22:17 发表
阿姨不光心态好,文笔好,摄影技术也一流

谢谢!不是我摄的,全部是女婿摄的,他是摄影爱好者。
作者: sunway3288    时间: 9-1-2010 18:33
怎么没人顶了!好文章!
顶一个!希望lz能继续写下去!
作者: chris_suesue    时间: 10-1-2010 01:58
标题: 帮顶,祝福啊!!!
祝福阿姨和老伴,女儿一家幸福快乐!也期待更新啊!
作者: Dreamhouse    时间: 10-1-2010 13:06
美文加上美片
真是
作者: zeroyao123    时间: 12-1-2010 11:16
阿姨的心态真棒!等着您更新哦~~~
作者: nizi    时间: 12-1-2010 16:11
标题: 标题有点
6旬老人?我不觉得六旬就是老人,希望8旬也不觉得老。
作者: omom7    时间: 12-1-2010 22:02
两位老人玩得怎么样呀?好几天没消息了,甚是想念!
作者: sucewang    时间: 13-1-2010 13:22
我连续看完了“六旬老人的澳洲生活日志连载”,真是精品文章。
我觉得LZ的文学功底不一般,无论是景色描写,人物描述,历史纪实,现代社会等都能娓娓道来。
知识性,趣味性,写作技巧完美地结合,真是难得的精品文章。
六旬老人无论头脑,电脑都不落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皎皎者!

[ 本帖最后由 sucewang 于 13-1-2010 14:24 编辑 ]
作者: hiwithu    时间: 14-1-2010 19:12
阿姨的生活态度真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妙笔生花,行云流水,看到这里,十分的意犹未尽,期待阿姨更多的美丽文字
作者: 跳皮筋的格桑    时间: 14-1-2010 20:10
写得太好了,阿姨加油哦!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hioz.i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